《用手来测量》是教科版科学一上年级《比较和测量》的第三课,本课通过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如他们自己的手)开展测量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转向测量。在用手测量活动中,学生领悟到使用非标准的测量单位将导致结果的多样性。
在本堂课的教学当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情景,目标指向用身体的部位来测量。提问:如果我想知道一棵大树有多粗,没带测量工具,可以用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来测量,学生都可以提到说手臂、手掌、以及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手势(这个手势说明他们对一拃还是有一点前概念的,但是不知道一拃的正确手势是大拇指到中指的距离)
接着,我引出一拃这个概念。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测量单位,一拃,指的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接着让孩子们比出一拃的手势,再强调手指要打直,不能弯曲。(环绕教室一圈,发现有的小朋友还是会存在,将大拇指和食指比作一拃,而且有的小朋友手指还是打不直。)
然后让小朋友预测他们的课桌高度有多少拃。在这个地方,教参上建议让学生知道,预测并不是凭空的乱猜。先让学生预测他们的课桌高度,再让他们实际用手来拃一拃。(在第一个班,我上课的时候忘记跟他们说,课桌的高度是从桌底靠近地面的距离到桌面的距离,就是起点和终点。第二个班上课的时候,我故意提问了,我们从哪个地方开始?到哪儿结束呢?强调了我们起点和终点的这一个前提)
接着提问,你的课桌有多少拃?追问,用手指直接在课桌上拃,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吗?播放光盘里的视频,里面有很详细的步骤在演示如何用纸带测量。 (在学生开始实验前,我发现这一个实验需要小组的分工与合作,他们现在一年级很容易挣钱了,实验材料,所以说我先给他们分配了,他们四个人的分工合作的方向:测量高度并且剪纸带的操作员,用水彩笔画刻度标记的记录员、两位用手指拃的操作员。让他们组内先讨论哪一个成员负责什么事情。激励他们,如果组内分工的很快没有矛盾,待会儿我就先给他们发材料)
学生实验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小朋友能够掌握正确的一拃的手势,并且能够提醒其他小朋友,手指要打直,首尾要相连。
实验结束后,选择了几个小组一拃的结果贴在黑板上,让小组成员来汇报我们小组两位同学拃出来桌子的高度分别是多少,他们会发现两个同学,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在这个地方,我会进行提问,为什么同样的桌子高度?我们同样都用的一拃,为什么结果会不一样呢?孩子们都能够提到,因为我们的手掌大小不一样,手指的长度不一样。接着我会让他们比出它们一拃的手势,和同桌比一比,你的一拃长度和他的一样吗?然后我在教室走一圈,和孩子们的一拃比一比长短。
如果时间有多的话,其实可以在最后让他们,用拃来测一测,黑板的长度,用一庹来测一测,黑板的长度,用脚量一量讲台的长度。这些都是我们身体的测量部位,但是几个班上下来都没有多的时间让他们尝试,只有提一嘴让他们下来之后,自己去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