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对本节的内容进行了新课的教学,让学生们认识了用手来进行测量,并学习了新的描述词——拃,也进行了测量课桌有多高的实验活动。
本周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对《用手来测量》进行一个回顾和拓展。首先我想让学生们回顾拃的含义,相当于做了一个随堂测评。我随机点实验小组的编号,然后他们用手比出“一拃”代表的意思(大拇指和中指直接的长度),13个班的测评结果我还是比较满,稍微弱点的班级只有4、5个学生比划错误,学生们掌握的还比较好。
接着继续探讨测量课桌的高度的测量结果,学生们的测量结果出现6拃、6拃半、8拃等等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1:我们的手大小不同。学生2:我们的课桌高矮不同。实验的理想状态是要求课桌都是一样高,但我仔细看了看还是有稍微高一点和矮一点的桌子,于是对于证实出现不同测量结果是因为我们的手的大小不同的结论有点点不能让学生信服。于是我增加了一个测量科学书长短那条边的小实验,科学书都是一模一样的,测量结果出现最多的是1.一拃半;2.两拃;3.两拃半。在来探讨原因,同学们都异口同声说是因为小手大小不同。看来要灵活运用教具,对课本中的小实验做优化和增添。
最后我给每个小组发了四只小恐龙,让他们进行测量,测量的方式基本上每个小朋友都能掌握,但是出现了一个描述性错误的问题,有一个小一点的恐龙如下图,它的长度并不足一拃。我故意让同学们描述它的长度尽然每个班都是出现了一下相同的错误性描述:1、零拃半;2、一拃半;3、半拃半;4、一拃。经过进一步的纠正和解释让同学们明白了正确的描述应该是:半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