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黑猫白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邓小平
这是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先生提出的“白猫黑猫理论”,该理论是一种实干战略,倡导了一种实干精神。想问题从实际出发,以结果为导向,不受或少受条条框框限制,贯穿了中国整个改革开放。1986年1月6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被摘登在《时代》周刊上,“白猫黑猫”论也随之扩大到世界,成为世界人民知晓的名言。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成为中国坊间流行语。
从独立思考的视角来看,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前提,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可以追溯于提出这个理论的重要时间点来看,一个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之时,一个是对外改革开放之际,很显然这两点上有一个共有的名词—“改革”,改革代表新、结果或成绩,本质是旧到新或者从0到1的场景。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如果管理者应对“旧到新”或“0到1”场景中,可以唯“黑猫白猫”的结果论。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质量要求提升,问题的重复或升级等,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就需要找到能“高效率+重复”捉到老鼠的办法——“方法论”。
方法论=规律
什么是方法论?
对于管理者而言,方法论=规律,就是寻找认识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规律或者思维范式,也可以称为“模型”(我更喜欢用这个词),具有可复制的特性。热爱武侠或者游戏的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武功的招式或者角色的独特技能,武侠小说里人物成长习得的武功套路或者玩游戏时固定几步操作能使出角色独特的“大招儿”就属于方法论。
好的管理者=有方法论
有方法论的管理者才是好的管理者。管理者具备方法论,在日常工作能够给予员工更科学更好的帮助,让员工更快地成长。同时带领团队完成任务过程中,可以保证作业的标准相对统一,对预期的结果基本可控。另外统一的方法论能够增加团队内部共识,降低沟通成本,有助于团队协作和建立信任度。
成熟的管理者=方法论建模
方法论是检验一个管理者成熟度的唯一标识(建模能力)。方法论是管理者必须具备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思维工具”,好比成年人会利用计算机提高工作质量、利用汽车提高行走速度一样。鉴别管理者成熟度的维度不是有无方法论的区别,而是多和少的差异,对于管理者“一招鲜吃遍天”完全不适用,个人具备的方法论越多,越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当然更成熟的管理者会针对场景不同,适时适配的选择方法论,同时具备不断迭代和自身建模的能力。只有自身具备了建立模型的能力,管理者才能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没有方法论=傻傻的重复
管理者靠时间积累的做事经历,没有任何价值。举个“白龙马和驴子”的经典故事案例,故事内容简要的意思是:白龙马和驴子原本是同一家公司的,每天按部就班,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领着薪水和奖金,周而复始,忽然有一天白龙马和驴子都接到董事会的约谈,公司想内部孵化创业项目,希望白龙马和驴子单独开拓一个新的事业,并被告知:创业有风险,选择需谨慎,需要走十万八千里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路上还随时可能挂掉,不过一旦成功,将走向人生巅峰。谈话后结果是白龙马选择接受新任务,驴子选择留在原有工作岗位,白龙马历经10余年苦难,功成名就后对驴子说:“我和你唯一不一样的,是我一直在向着一个有梦想的地方在走,而你,这十几年的时间,只是在围着一个磨盘原地打转而已。”
故事很励志也很有启发性,从故事本身来看,10余年的时间,驴子每天周而复始的重复性工作,当然会和白龙马拉开天壤之别的差距,因为驴子只做了一动作,那就是傻傻的重复。假设驴子带有思考的去总结经验,沉淀方法,每次拉磨建立自己的方法论(模型),保证如何磨出来的东西更好?不断提炼和实践拉磨的力度、转圈的角度、走路的速度、总体时长等,历经10余年的积累,相信一样能够功成名就。
经验沉淀和批判性的思维去总结力度、角度、速度、时长,这就是方法论或者说建模,可见,没有方法论就是傻傻的重复,创造的成果随时可被替代或者价值很微小。
(用个不太合适的代入词,无任何主观偏见)
相信理论和思维的力量!致敬所有的管理者和创业者。
高宏飞
2021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