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听的时候没有多少感觉,却被作者的形象词给吸引了,“嗓子里总像卡着两根鸡毛。他间隔两三分钟钻到被子里用力咳一次,想把鸡毛弄出来,可是刚清爽几秒钟鸡毛又长出来,只好再钻进被子里。”
“但是躺下来后他绝望地发现鸡毛在长大,像蒲公英一样蓬松地开放,像热带雨林里的榕树见缝扎根,从气管往下,整个胸腔乱糟糟地灼辣”
那种痒的,卡在喉咙里又咳不出的难受跃然纸上,形象又生动。
作者从一趟远行的列车经历开始,又通过一粒药,让两个人相识。有巧合,也有注定的一次相遇。
第二遍没有听完睡着了,昨天晚上又清醒的听了一遍。感受着“我”一直在路上的体验。
从中年夫妻间那种性格上巨大差异,很“不合拍”的忍着过下去的生活,平淡无奇,如白开水一样,本以为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了。
然而,想要安静的生活也是一种奢望,前妻好动,“我”好静。按常人的想法,一静一动刚好互补,然而我却看到了水火不融。
【“真不想去。想到出门我头晕犯恶心。”
老婆的火苗就在这时蹿了上来,猛一拉毡子,带着砚台飞起来,墨汁泼了他一头脸,圆领白T恤前胸染了一摊黑。这T恤是她去年参加三亚旅游团送的,后背上印着蓝色手写体:想来想去,明年夏天还得来三亚。
他抖着滴滴啦啦往下掉墨水的T恤,血往头上升,“跟你怎么就说不清楚呢!我不想折腾!”】
看到这一段时,内心升起一种悲凉。丈夫看似大度,实在为不屑争吵,而妻子多次的努力拉近丈夫却付诸东流。妻子想用自己的方式与丈夫靠近,却把丈夫越推越远。
为了一次海拉尔的旅行,“半个多月几乎每天都要为此辩论,越扯越多,已经上升到精神疾病和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他不想争论并非惧怕老婆对他头脑和什么观的指责,而是惧怕吵架本身。每次吵架都让他陡生对婚姻和生活的虚无和幻灭感,刚刚积累出来的过日子的热情一阵大风全刮走了。”
妻子希望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却引来不断的争吵,“他希望和而不同,而不是吵架、吵架、吵架和吵架。”
尊重接纳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太难了。特别是每天生活在身边的另一半,有多少夫妻就是输在这个同而不和呢?
三年的夫妻生活,是磨合期不够还是新鲜期已过?为何会在结婚三年时暴发争吵,才会发现如此大的差异呢?也许开始两个人只是看到了对方的表面。难道是因为不了解而在一起,因了解而分开吗?未知,有多少夫妻是因为了解而长久在一起呢?可以接纳另一半的不同,看到对方真实的一面后还可以不离不弃呢?
“差异如果不能在相互理解中互补,那它只能是尖刀和匕首,一不小心就自己出鞘。”一针见血的真理!
过去认为只有深居简出才能躲开喧嚣;现在发现,离原来的生活越远内心就越安宁,城市、人流、噪音、情感纠葛、玻璃反光和大气污染等等所有莫名其妙的东西,都像盔甲一样随着火车远去一片片剥落,走得越远身心越轻。
因一次政治洗牌,让她老实的老公蒙受8个月的不白之冤,单位为了补偿,给了他一个副主任,看似不大的官却有一定的权力,从此后开启放飞自我的生活模式。在这里我看到了人性,无论是谁,只要有权,有机会,就给会放纵的自己的机会。
但已经养成了随身带药的习惯,为了在陌生人需要时能够及时地施以援手。看到这里时感觉爱是可以被传递下去的温暖。
整篇看完,为离婚前与离婚后的巨大改变而震惊。离婚前不出门,只想清静,到后来只要有两天时间就要去不同的城市旅行,后来想陪前妻重去海拉尔。这个让他们离婚的导火索的旅行,不知是为了弥补,还是想要去体验前妻的需要,被前妻拒绝,才发现,前妻根本不是为了与他一起去旅行,而是“单纯“的喜欢热闹。发觉两个人的差异是太大了,然后就一直在路上,一个人行走。
他想去寻找什么?不知道,也许什么都不需要寻找,只是单纯的喜欢在路上。
我们每个人何尝不是一直在路上,也许有的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多数人不需要目的,只是喜欢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