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体就深刻,童心即诗心的话,我应该能够从孩子想要表达的细节发现孩子的兴趣,和关注点,如果我发现出现了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就让孩子继续表达。
“记录孩子言行的细节”——感谢这一期的活动,能够让我通过回顾日常对话,感受出自己内在的小孩,和不愿意长大的自己。
此刻我们正在进行辩论,关于写日记的细节。很多时候是不愿意完整写下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总是表达不出自己要的效果,所以需要继续练习呢。
经常是为啥?还有千奇百怪的问题,拿破仑是谁呢??这个是阅读中遇到的问题,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经常不知道我对面的这个孩子脑袋里放着什么,总是会突然出现,妈妈你好。
妈妈你好,而我似乎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所以需要不断唤醒。
到底想要说什么呢,妈妈你来看,如果你自己不说,那么我过去干什么呢?
遇到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这个追根溯源,需要解释,并且是包含哭诉的声音。
她告诉我 自己的发现,吃东西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大口大口地吃。
一种是所剩不多,所以需要小口细嚼慢咽,一口一口地品。
她说得那么有道理,为什么就是不能写出来呢,原本自己是可以的,她在担心什么。
不是一回事儿,也是她的理性思考。
能够通过倒置牙杯的湿度判断妈妈已经刷过牙。
这些都是细节,孩子的理性思维还可以的。
我们留下的回忆是“妈妈,loudly是什么意思?”
声音大一点。
"loudly。"
声音大一点。
她再次如是重复一遍,"loudly。"
loudly就是声音大一点的意思。
我们俩都笑了,然后她说“speak loudly ”,想来这个是徐老师在课堂中的对话环节遇到的情境,回来跟妈妈探讨的细节。
我们俩经常为了一篇文章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在执着,探讨,依然会有许多细节没有注意到。
比如上午见到姥姥,竟然没有主动打招呼,当然我也没有提醒她。
当然孩子在塑造性格习惯的关键期,如果妈妈没有陪在身边,很多的交流需要主动表达和影响,原本妈妈也是一个不善于社交的人,所以遇到问题及时表达关心,别人也许不会介意这是在窥探隐私,只是关心而已。也许原本就是那么回事儿,所以主动表达关心和问候,那就及时表达关心。
注意到孩子写作文中经常没有具体的形容词,就是主干内容,有时候是啰嗦不到重点,这个与日常的沟通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如果一直在别人后面追的话,这个角色和定位要自己能够调整,转变成
一次校服不见了。
她为什么不敢去向老师寻求帮助呢?
因为换座位的同一天,下午是文具盒不见了,衣服没有穿回家是周三早上要穿衣服才发现的事情。
让她去学校找衣服,她自己去了教室后面的位置找,结果没有找到自己的衣服。那别的尝试有没有做呢?
第一个应该跟老师说,还是自己问同学都是可以的,那么说来自己的衣服找不到了。她如何在学校做呢?
周四周五两天没有发现,作为妈妈 有一些担心,提到了挑战要找衣服的这个细节。结果是她自己去找老师说了一下,老师说办公室有一件衣服。标记不是自己的,可是这件衣服自己先穿着也不是,号码不对,另外自己的衣服还没有找到呢。
继续想办法是一回事儿。那么前两天找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问老师呢?
孩子说,老师说了,如果没有大事不要来找我。
那什么是大事呢?
对家长而言,一直在跟孩子说,无论对错,都是会支持你的,前提一定要诚实,寻求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去找父母,找老师。
作为父母,如果孩子遇到问题没有及时寻求帮助,一定要提高警惕了。那么他要么自己学着消化,或者是郁结,也可能是寻求另外的帮助,无形中父母的影响力就被削弱了。
虽然孩子要长大,要能够试着自己解决问题。总之希望的是如果没事儿,就想聊聊天也是可以的。
如果有自己的事情要去做,顾不上讨论家里的事情的话,那么维系家庭关系的亲情就会削弱。
我的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只关注到玩乐,并不是好奇心使然,而是一种玩的态度。
我让她摘抄完成好词好句,她省略到只剩下开头和结尾的几个字,中间都被吃掉了,也就是老师说的文字表达力不好,每天写日记的时候想要记录的内容,完全是在复述我们要表达的内容,当然不是自己表达的文字,所以没有自己的标签,不是儿童诗意般的语言,如同她想到问起来我身边观察到龙眼肉一眼,我给到的解释就是一个事实,并不是一个思考的促进者,如何激发孩子继续思考的动力呢,如果我们沟通的都是客观经验的话,那么概念获得也许是抽象的,就是现实世界的单调无色,想象力确实很多。
。感觉是在应付。
那么她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呢?
比如周日回来,晚上发现10点了和爸爸还在投入写单词,我检查一下复习效果,结果第一个单词还是什么都不知道,说明是经历了一场做什么的学习活动,总之就是在耗时间。然后花了两个半小时时间,完成了单元课后的单词记忆,一共十个单词,开始从0起整理,果然是不知道做事方法时候,会有一些起步比较慢的途径,也许是不得法,还是没有入门,大量积累的缘故,如果无法找准状态,总是会有一段适应过程。
无法完成输出,还是积累量不足的缘故呢,还是没有讲究方法,此刻的过程需要有乐趣进行,不
总之就是时间不够用,基本上三年级已经不再寄希望于出去散步了,就是时间耗散在哪里了呢?
周末聊天,“长大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呢?”
像你一样的人呀。
也许是因为崇拜当下的妈妈,当时我的能量正低的时候,在耗散,然而听到这句话之后,感觉自己需要振作起来,让孩子看到希望,生活的希望,看到正能量的影响。
当发现孩子有行为上的不如愿时候,先对自己进行审视,是不是孩子的行为只是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呢。如果自己紧张了,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状态。也许孩子就是用来提醒自己的,复印件不就是这个作用吗。
周末提起来和爸爸约定自己在延时课如果有三次完成作业,可以跟爸爸约定兑换一次愿望,或者礼物清单,提出来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如果能够兑换愿望或者礼物清单都是可以的。
积分兑换的形式,我注意到黑板上作业完成的名单上已经出现次数符合要求,所以基本上这个是有动力的,能够当天完成作业的话,可以把家里的书目多读一些,回家可以做一些阅读的工作,注意看书的时候形成读书笔记的形式。
这都是为了阅读所做的准备工作,节约出来时间读书是很棒的体验。有一个动作是我们接下来要训练的内容,就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也可以理解好词好句,对妈妈来说就是要有思想和践行的空间,能够加强自己的思想,形成有立场,清晰的表达,可以有想象和编辑的成分,能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写清楚,给读者或者是自己多一些参考的价值。
就是读书要有笔记的形式,做题也是一种整理形成思维可视化的思考。
我们所要一起打败的,除了时间,还有更多的是自己的习惯规范,希望我们都能够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规划,明确自己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周末回来发现文具盒的细铁丝都不见了,她说眼睁睁看着铁丝就没有了,这个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操作呢?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呢?如何能够还原这样一个状态的呢/
晚上打卡阅读的时间用来计算的,到半小时时间即刻停下来,又是完成任务一般去做,所以说呢,这个积极性确实不足以说明是想要继续阅读的。
后来了解的情况是,到30分钟了,她自己告诉爸爸时间到了,结果爸爸把手机收起来,问题就在于是爸爸主动结束这一场读书活动的。所以说也是爸爸不让读了。
会不会把积极性打消呢。完成任务一般打卡,这个如何能够持续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