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子,坐门礅(拼音mén dūn),哭着闹着要媳妇”,这一句歌词在鲁西南地区广为流传,我认为它应该进入经典歌曲类,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可以的。若不然,再让某国盯上,说是他国的,真是太腌臜人。
这首经典歌曲中的“门礅”,以前在鲁西南地区的农村几乎家家都有。虽然鲁西南是平原地带,见到块石头都很稀罕,但门礅(鲁西南也有的地方叫门挡石、门枕石,我家里人称为“门枕石”)基本上家家有,家家用。因为“门礅”在堂屋(正房)、大门等门框的底部,起到支撑门框门轴作用的一块石头。门内的石块上,有一个窝子,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门限子(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的作用。门外边的石头可以雕刻各种形状。我记得小时候,我家的泥巴老屋的门礅就是一块石头,这也是穷人家的“标配”。富裕点人家,尤其是大门口的石墩子,可以进行雕刻成狮子等各种形状。有了合页之后,就可以将门和门框连接起来,门礅就用不上了,另做它用了,如我家的旧门礅,就用到翻盖的砖瓦屋地基上啦。现在再找石门礅可能得费点劲淘。
那个时候,鲁西南地区的人们口中的“门限子”,就是普通话中的门榄。但“门限子”是古代称呼,是雅言,不是土叫法。譬如《东观汉记·臧宫传》就有一句“越人伺候者,闻车声不绝而门限断”,再如唐代诗人韩愈在《赠张籍》--吾老著读书,馀事不挂眼。有儿虽甚怜,教示不免简。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诗中就有“门限”。我在农村见到的门限,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按照两个门礅凹槽(相对一面有凹槽)之间的距离确定长度,门限高度三十厘米左右。先做一个木头方框,里面镶上木板。门限子能灵活装卸,用的时候插入石槽内,可以挡住老鼠进屋,不用的时候,可以卸下来。但也有高的门限子,比如故宫里的门限子就高一些;还有石头的门限子,如一些庙宇大殿的门限子;还有五台山一座铁铸造的殿里,门限子是铁的;山东泰安市岱庙里铜铸造的亭子,门限子就是铜的等等。
如今,要想见到门礅,可以到影视城或新建的古城中就寻找了,再一个就是复古装修的饭店里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