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一朋友在我的文章后面的评论区写了一首诗--看到当街想当街,当年当街大世界。层出不穷嚷新事,花里胡哨谝时髦。一言不合当街喊,两人讲理当街骂。来往客商当街过,吃饭端碗上当街。这首诗很形象地道出以前鲁西南地区“当街”的主要作用。这也使我想起以前鲁西南农村的一座院子(鲁西南方言称“当院子”)中,院门和堂屋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非常讲究的。本文只粗略说点院门的门楼子。
院门是一个家庭的正门,是家与社会连接的一个通道。只有进入院门才算是真正到家中的,不知您是否有此感觉呢。院门也是传说中神灵的把口,贴门神是必须的。以前,土地承包改革之前,农村比较穷的时候,就是用树枝扎成的篱笆墙,将院子围起来,在自己认为风水好,便利的地方楔两根相对较粗的木桩子当门框。另外用较为正式一点的树枝,做成个篱笆门(栅栏门),绑在门框上,这应该是一种当院子的门,以“天”做门楼子。还有的是用篱笆围墙,但当院子的门两边却是用土夯成门垛子,没有门框咋办,就在门垛子后边,栽两根粗一点的木棍子当门框,将篱笆门,或者是一张旧门板横放在地上,放到门垛子与木棍之间的缝中,成了“推拉门”,人进出时,将门推一边或拉回来。这种当院子的门,也是以“天”做门楼子的。
家境好一点的人家,用土墙围院子,并将院子的门按照房屋门的样子布置安装好后,就在门上边,借用门垛子,按照房屋顶的形状,盖起一个小“屋顶”,做为门楼子。这种门楼子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样式比较多,如有的直接在门框上沿垒上几层砖就当成门楼子了,有的门楼子飞檐走壁,有砖刻雕塑,与院墙高出不少,非常显眼。家境富裕的人家,就盖直接一间门房了,这个“门房”就是高级的门楼子了,作为门楼子的门房一般都比院子里其他房间高一些,比堂屋矮,门房的门比所有房屋的门都宽,方便车辆进出。还有更阔一点,就是盖两间、三间门房,其中一间当门,其他当厨房或者配房之类的。我国第一门楼子就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正阳门的前面-大前门。看到“大前门”这个门楼子,就让人感觉国家威武、气派、有涵养,很得劲。
国家四十余年的改革发展,使鲁西南农村变得富裕。我从手机视频上,看到如今的鲁西南农村确实富裕了,一个个门房、门楼子盖得很漂亮,门宽地能进小汽车,也能放小汽车,大门敦实漂亮,有特色,很有派头。这才是我们心仪的“门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