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0年的夏天,在鲁西南农村一处打麦场上,有一对婆媳对话:
婆婆气愤说“老大家嘞(大儿媳),恁看看,恁看看!俺说把麦粒子晒透它,到临近傍黑的时候,在扬场。恁大大(公公),这个龟孙子,才刚过晌午就扬场,剩能么些麦鱼子,这不是败坏粮食吗?”
儿媳妇也生气地答道“可不是咋着(是这样)。恁儿也是嘞,也不劝劝。他爷俩光惦记着今黑呀(今天晚上)去看电影,怕耽误看。”
婆婆说“管(行)?!咱娘俩先把这些麦鱼子收拾了,以后喂鸡、喂牛。今黑呀,咱谁也别给他爷俩开门,让这俩败坏头在外边清醒清醒。又不是在生产队嘞的时候,麦鱼子多点就多点吧,现在败坏的都是自家嘞。”
上述对话中的“麦鱼子”,是鲁西南农村人常说的口语。《汉语词典》给“麦鱼子”的解释是“拼音mài yú zǐ(在鲁西南人口语里,“麦”读音为“mei”),麦子脱粒扬场后剩下的秕粒、麦穗等 ”。因为一块麦田里,并不是所有的麦穗都成熟、颗粒饱满,总会有一点未成熟的麦穗或麦穗最上端的几颗麦粒子不饱满,在脱粒扬场后,仍会包裹麦皮,这就是“麦鱼子”的来源。我个人窃认为,这些包裹皮的麦秕子,外形好似鱼形,另外,我也感觉农民对粮食的重视,即使是麦秕子,仍然是如“鱼”贵重,不是多“余”,不能扔掉、败坏掉,要物尽其用才行,体现农民勤俭节约、爱惜粮食的优秀品质,所以当地人风趣称“麦秕子”为“麦鱼子”。
在生产队的时候,有些社员,在打麦扬场时,有意识地扬不干净,麦鱼子比较多。每到打完麦子后,按照人头或工分多少,家家分一些麦鱼子。当时,农民都不富裕,一般将分到的麦鱼子在席或箔上再晾晒,然后用棒槌将麦鱼子再锤一遍,或者用礅舀子再確一遍,争取最大化的脱成麦粒子。脱成的麦粒子,打成面,供家里人吃。实在是脱不出麦粒子的麦鱼子,就留着喂鸡,或者将麦鱼子用石磨碾碎,拌在猪食里,喂猪。
实行土地承包制之后,因为是自家的东西,打麦扬场就细发了,麦鱼子非常少了。也是把麦鱼子当饲料喂自家养的牲口,或者是喂家禽。现在,鲁西南种麦子的少了,可能人都不在乎麦鱼子了,尤其是用收割机收麦子,见不到麦鱼子啦。我认为,大家在工作、生活中,时刻要有“麦鱼子”意识,如干工作注意质量,尽量不要使工作留有瑕疵,不要败坏自己付出的劳动。再如生活上,尽量勤俭节约,不要浪费钱财,不要败坏自己付出的汗水,挣钱太难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