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六侧面
理解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方式互相重叠,也无法简化相应的,也有许多不同的教“理解”的方法。
目前们将"理解"看作是一个有别于"知道"的概念。然而当我们制定与"理解"相关的目标,并斟酌用什么语言来表达的时候,问题随之而来。"理解"这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思,根据经验,我们认为理解不是单方面的成就,而是多方面的,并通过不同类型的证据表现出来。
洞见与智慧是"理解"的名词意义下的两个同义词﹣﹣显然,这两个词不同于"知识"(虽然有些相关)。这种表达方式也说明真正的理解不仅仅是"学术性"的理解"书呆子"和"学究"等词表明单纯的知识才能可能是虚假的理解,并且学得太多可能不利于理解。
我们使用的动词具有同等的指导性。我们认为,如果你能讲授、使用、证明、联想、解释、辨析所学内容,并领会其言外之意,那就算理解了。我们认为表现性评估是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因为虽然学生们已通过小测验和简答题证明他们获得了相关知识,但他们还必须通过有效地运用知识使我们相信他们真正理解了所获得的知识。此外,特定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我们所说的从一种有趣的角度看待事物,意味着复杂的想法理所当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观点。
当然理解一词也有其他的意思,如人际交往和智力方面的意思,这在英语中比较含蓄,在其他语言中表现得更直白。我们试图理解观点,但我们也努力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情况。在社会关系中,我们会说"开始了解"或者"已经了解"。据悉,在花费大力气理解复杂问题后,我们有时会说"改变主意"和"改变心意"。
当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受审能力时,无论是儿童还是有能力障碍的成年人,都是通过他们是否能理解人类行为的含义来作判断。理解一词的更复杂的含义类似于智慧,是一种超越幼稚的、草率的以及无经验的观点的能力。通常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有远见",能够避免感情用事、个人偏好和当前主流观点,经过慎重考虑和不断反思将事情做到最好。
不过,有时我们并不需要"真正的理解"。我们需要追求关系融洽,如"孩子,我理解你正在经历的……"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通常指没有考虑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从不关心"他人的想法"。这已经变成了男女交往时说的陈词滥调:"你就是不理解……"《你误会了我》书中指出无论交谈的形式和目的是什么,人与人之间的理解需要抓住那些没有道出却真实存在的东西。类似地,导致跨文化冲突的一个明显原因是缺乏"神入理解"。下面这段引自《纽约时报》几年前关于中东地区暴力冲突的文章内容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双方都震惊于这样的速度和愤恨,连同以往的怒火一起被点燃。但有些人预言这场冲突将使双方产生新的认识﹣﹣双方如果不能达成一定的理解,则不能近距离地生活在同一个地区。
"我们将对暴力冲突感到疲惫,最终产生和平的念头。战争导致我们无家可归,这种沉痛的理解会唤醒我们的和平理念。
出于审时度势和相互尊重达成的协议与对问题的真知灼见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中东政策的失败,与其说是由于缺乏对各方立场的了解,不如说是缺乏神人(同理心)的作用,这种说法比较合理。或许这同样适用于学校学习。要想真正理解一部小说、一个科学理论或者某一历史时期,你必须充分尊重和认同一点,即作者理解的内容可能是你所不理解的,而且你能从作者的理解中受益。这也适用于课堂讨论:许多学生有时并没有把那些他们不认同的学生所说的观点"听进去"。
简而言之,有时距离产生理解,有时理解需要真诚地和他人相处或者倾听他人的想法;有时我们认为理解是高度理论化的东西,有时认为理解是有效的真实世界应用所揭示的内容;有时我们认为它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批判性分析,有时又认为它是认同的表现;有时我们认为它依赖于直接经验,有时却认为它是独立思考的产物。
总之,界定"理解"要更为慎重。理解是多维的和复杂的,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方法,同时和其他知识目标也有概念上的重叠。
这个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区分理解的不同侧面(尽管相互重叠又完美整合)很有意义。为了构成成熟的理解,我们形成了一个多侧面的视角,即理解六侧面。当我们真正理解时,我们
能解释:通过归纳或推理,系统合理地解释现象、事实和数据;洞察事物间的联系并提供例证。
能阐明: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提供合适的转化;从历史角度或个人角度揭示观点和事件的含义;通过图片、趣闻、类比和模型等方式达到理解的目的。
能应用:在各种不同的真实情境中有效地使用和调整我们学到的知识。能洞察:批判性地看待、聆听观点;观其大局。
能神入:能从他人认为古怪的、奇特的或难以置信的事物中发现价值;在
先前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敏锐的感知。
能自知:显示元认知意识;察觉诸如个人风格、偏见、心理投射和思维习惯等促成或阻碍理解的因素;意识到我们不理解的内容;反思学习和经验的意义。
这六个侧面表现了迁移的能力。我们应用这些不同但又相关的侧面来判断理解,正如同我们使用不同的指标判断一个独立且复杂的表现。例如,"好论文"是一篇有说服力的、有条理的、清晰的文章。说服力、条理性、清晰性这三个指标都需要满足,而每个指标是不同的,从某种程度上独立于另外两个指标。文章可能清晰但没有说服力;也可能很有条理但不清晰,且说服力不足。
同样,学生可能对某一个理论知道如何解释但不会应用,可能会批判性地看待事物但缺乏神入能力。这些侧面反映了理解的不同内涵,这在第三章已讨论过。从评估的角度来看,这六个侧面为理解提供了多元化的指标,因此能够引导评估的选择和设计以达到理解目的。从更广泛的教育视角来看,这些侧面表明:在旨在促进知识迁移的教学中,完整且成熟的理解,理想情况下是指理解六侧面的全面发展。
现在我们将从以下方面更具体地解释理解六侧面:
先用一个简洁的定义介绍每个侧面,然后提供一两段恰当的引文,以及提出一些人们可能想了解的典型问题。
为每个侧面提供两个例子,一个是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另一个则取材于课堂教学;另外还会提供一个反例说明缺乏理解会是什么样的。
对每个侧面进行分析,简要介绍其对教学和评估的影响,这将在后续章节展开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