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选好了,器选好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沏出一杯适口的香茶。 首先记住,一杯茶好不好喝,仅仅取决于茶杯中茶汤的浓度,这是根本。所有的沏茶方法、技巧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来...
水选好了,器选好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如何沏出一杯适口的香茶。 首先记住,一杯茶好不好喝,仅仅取决于茶杯中茶汤的浓度,这是根本。所有的沏茶方法、技巧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来...
水选好后,接下来就该选择茶器了,我们来看一下沏好一杯茶需要用到哪些最基本茶器? 用于煮水的壶,沏茶器盖碗或紫砂壶,一个匀杯,品饮茶汤的茶杯,观赏、承载茶叶的茶荷,量取...
平常总是遇到有朋友问,一个工匠按部就班地在流水线上做出来的陶瓷茶杯和一个工匠手工自然制作的茶杯,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好,我们来聊聊这个颇有代表性的问题。直截了当地讲,...
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岭西南麓,流经红茶产区安徽祁门县,过倒湖进入江西省境内。接着一路向西,由鲇鱼山至鄱阳县注入鄱阳湖,直通长江。昌江进入江西境内后,流经了一个举世闻...
清朝建立后,清政府于顺治二年(1645)废除了手工业中的“匠籍”制度,此时景德镇作为全国陶瓷的中心,生产条件和制瓷技术更加全面成熟,陶瓷作坊数量迅速扩张,规模扩大,生产能...
经济发达、物泰民安的闽南地区,漳州人经营武夷茶,品饮武夷茶,其日盛的茶风令“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的工夫茶在康雍乾时逐步形成进而影响潮汕。其后,东南沿海商贾、移民...
清初的武夷山茶仍旧是蒸青绿茶。武夷茶山沟壑纵横,茶树又分布于峰岩之中,采茶时翻山越岭,叶片暴于日光之下,便产生了日晒萎凋现象。鲜叶在茶篮中震动、摩擦,已属摇青,再压放一久...
离开寺庙的和尚的名字叫大方。明隆庆年间(1567年—1572年),大方来到了现在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休歙边界黄山余脉的松萝山结庵而居,采摘当地的山茶,施以虎丘茶的制茶工艺把...
对“工夫茶”三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乾嘉年间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1751-?),乾隆、嘉庆间曾在南北各地做幕僚,足迹遍及各省,记所到各处风土人情汇编成书,文...
接下来我再以个人经验跟大家聊一下日常生活中紫砂壶选购、使用的常见问题,供广大茶友参考。 一、“一壶一茶”。持有此种观点的人宣扬一把紫砂壶只能泡一种茶,如果再泡其它的茶...
金木散人编写的明末白话小说《归莲梦》有如此文字:“香几上摆着一座宣铜宝鼎,文具里列几方汉玉图章,时大彬小瓷壶粗砂细做,王羲之兰亭帖带草连真。”其中“粗砂细做”四字尤其值得注意...
早期时大彬受供春的影响所制均为大壶,大壶非为泡茶之用,而是用于煮水、煮茶,如明代吴经提梁壶,高17.7厘米,口径7厘米,估计容量得有1000毫升。江苏泰州出土壶底钤印“时...
冒襄(1611—1693),字辟疆,明末清初文学家,在《岕茶会钞》中冒襄回忆产量稀少的上品岕茶:“忆四十七年前,有吴人柯姓者,熟于阳羡茶山,每桐初露白之际,为余入岕,箬笼...
“陶家虽欲共春,能事终推时大彬”,时大彬(1573—1648),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制壶名家时朋之子。其壶艺在明代享有盛誉,多为文人记述。时大彬继供春之后,创制了许多制壶...
紫砂陶器产自江苏宜兴,《辞海》对紫砂陶器的定义是:“紫砂陶器是用紫砂泥,红泥或绿泥等制成的质地较坚硬的陶制品,陶器外部不施釉,经1100°-1180°氧化气氛烧成。”由此...
茶器中,一个被明代文人称作“苦节君”的竹制茶灶即竹茶炉在明代兴起。竹茶炉就是用竹子作篾,编织成装饰纹路围在泥炉的四周,用于煮水烹茶。从历史上看,竹茶炉不是新鲜事物,唐宋时...
绘画记录着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观念和风俗习惯,为未来保存着其时的信息,我们于明代绘画中尚可见到明人常用的其它器型的茶盏,并可与现今留存的实物逐一比对,遂明。 陈洪绶...
明初,朱元璋废团改散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散茶泡饮的发展,饮茶方式的改变亦使茶器在明代出现了新的变革。随着散茶瀹泡的兴起,过去饮用末茶所需要的茶器如茶碾、茶臼、茶磨、罗筛、茶筅以...
接下来我们看看除了绿茶外,明代还有哪些茶类为时人所品饮。 首先是白茶,作为最原始的茶类,白茶自唐代绿茶大盛后而为人所少用。至明代,白茶出现在江浙一带文人的品饮中,茶家...
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曾记载过一种被称作“痷茶”的饮茶方式:“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这是有文字记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