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夫茶”三字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乾嘉年间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1751-?),乾隆、嘉庆间曾在南北各地做幕僚,足迹遍及各省,记所到各处风土人情汇编成书,文章多为第一手鲜活资料。
其书记:“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
接着,俞蛟又记录了其时工夫茶的沏茶情形:“泉水贮铛,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非拇战轰饮者得领其风味。”文中可见,清代乾、嘉时期工夫茶的器具有细白泥炉、铛、紫砂壶、花瓷杯盘、小茶杯数只等,且以“旧而佳者,贵如拱璧”。
1990年在福建漳浦县南坑村清代蓝国威墓中出土了一批茶具。蓝国威为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贡生。这批茶具包括陈鸣远制紫砂壶、清代彩绘山水人物白瓷茶盘、“若琛珍藏”青花白釉茶杯、锡制茶叶罐。其中陈鸣远制壶紫砂壶口径、底径均为5.6厘米,腹径8厘米,通高5.2厘米,可见其壶容积不大。茶杯四只,底款书“若琛珍藏”,其口径6.7厘米,底径3厘米,高3厘米,很是小巧。
这批文物被专家确定为在雍正、乾隆之间。福建漳浦2005年又出土了一批乾隆晚期至嘉庆年间的墓葬文物,其中有青釉茶盘一只,亦有“若琛珍藏”款小杯四件、朱泥孟臣小壶一把,此件朱泥小壶的壶底有“明月清风客,孟臣制”行书款。
孟臣即惠孟臣,历史文献对惠孟臣没有过多的文字记载,听泉山馆有壶底款题字为“天启丁卯年荆溪惠孟臣制”楷书十一字。惠孟臣活动在明末清初,这个时间段上恰逢闽地工夫茶源起。于其时喝茶人来讲,前朝紫砂器价高难得,于是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适合工夫茶冲泡且价格适当的本朝孟臣小壶。孟臣壶的特点是手法洗练,胎薄轻巧,线条圆转而富节奏感,出水流畅,尤适工夫茶。于是孟臣壶大热。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记录了张燕昌小时候见到惠孟臣所制之壶:“又于少年得一壶,底有真书,‘文杏馆孟臣制’六字,笔法亦不俗。”
之后吴骞又讲到了自己见到过的孟臣壶:“海宁安国寺每岁六月廿九日香市最盛,俗称齐丰宿山。于时百货骈集,余得一壶,底有唐诗‘云入西津一片明’句,旁署‘孟臣制’,十字皆行书。制浑朴,而笔法绝类褚河南,知孟臣亦大彬后一名手也。”《江苏省志·陶艺人名录》记:“惠孟臣,不详何时人。精制茗壶,形制浑朴,为时大彬之后一大名手。雍正初年就有人仿制孟臣壶,后仿制者日见增多。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小壶多,中壶少。”
若琛杯,宝贝小杯,表珍贵之意。《辞海》释“琛”:“珍宝。《诗·鲁颂·泮水》:‘来献其琛’。”“若琛珍藏”,即可珍藏之雅器。若琛杯诞生在康熙年间,也有款写“若深杯”。有观点认为若深是人名,有两种传言,一是其为康熙皇帝的近臣,二是其为景德镇之匠人,均无凭可考。还有观点认为是某个工匠把“琛”字错写为“深”,其后以讹传讹。笔者认为也可能是另一种意思,即某人写“深”意表“杯浅乾坤大”,喻茶道之广博。究竟“若琛”,还是“若深”?仁者见仁吧。
笔者所见文献资料中最早提记“若琛”二字的见于同治、咸丰年间张心泰所撰《粤游小识》中:“潮郡尤嗜茶,其茶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诸名色,大抵色香味三者兼备。以鼎臣制宜兴壶,大若胡桃,满贮茶叶,用坚炭煎汤,乍沸泡如蟹眼时,瀹于壶内,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每杯得茶少许,再瀹再斟数杯,茶满而香味出矣,其名曰工夫茶,甚有酷嗜破产者。”
后图:
福建漳浦出土工夫茶器
福建漳浦出土“时大彬制”紫砂壶”
“耕而陶造”独钓.仿孟臣水平小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