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近段和工作室小伙伴共读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重读第一章后,联系新课标和课堂教学,书中许多理念对自己有很大启发。
聚焦核心素养,向下扎根方能向上生长。
语文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第一部分就提到了核心素养内涵:即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是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语文课程性质的体现、课程理念的反映、课程目标的确立都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可以说,核心素养是我们语文课程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扩展到其他学科,就像余文森教授在书中提到的: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核心素养的重要性由其意蕴决定:
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核心素养是其他素养发展的基础,是个人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犹如毛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原理,人的发展亦是如此,只有在基础和根基上下足功夫,才能赢得未来。核心素养具有生长性,核心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源头,为人素养的全面形成提供持续动力。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核心素养具有共同性,核心素养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性素养,他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关键性,这些素养本身是关键的,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这些素养的关键时期,有学者曾说:人们在基础教育阶段读的书会进入血液和神经,会成为精神的一部分,错过这一时段,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