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
“处理议程”的九个环节:议程选择→收集议程相关资料→识别(具体化和概念化)→心理教育→评估→评价→评估会谈效果→会谈总结与咨询笔记→布置家庭作业。这里重点介绍“家庭作业”,其中包含了“咨询笔记”,这两者是认知行为疗法区别于其他疗法的很具特色的工具与技术。
亚伦·贝克认为“完成家庭作业就是必需的而不是可选的部分”。家庭作业可以使“改变”在离开咨询室以后,在生活中继续发生,而这才是咨询的真正目的。常见的家庭作业有八项:1)阅读咨询笔记(应付卡):复习咨询笔记中撰写的内容。2)行为激活:激发患者恢复正常活动,采取某种具体行动。3)行为试验:采取某个行为,验证新旧思维或信念的正确性。4)行为技巧:学习某些解决当下问题的行为策略,如放松、拒绝的方法。5)问题解决:尝试解决具体问题的做法(针对问题情境)。6)监控自动思维:填写自动思维监控表(三栏表)。7)评价自动思维:填写思维记录表。8)阅读材料:阅读与心理问题相关的书籍或者专门材料。第1项作业,后面将详细介绍。第2-4项都是行为改变作业。第5项作业是问题解决,如果想办法消除问题情境,来访者的情绪就能好转。第6和7项作业是学习识别和评价自动思维,后面将详细介绍。第8项作业,是帮助来访者通过阅读来增进自己对疾病和心理治疗的了解。
安排家庭作业需考虑的因素:1)咨询会谈讨论的内容;2)咨询目标和整体治疗计划;3)患者个人特征影响,如家庭作业动机与意愿、痛苦水平和功能水平;4)客观限制性因素,如咨询会谈方式等。前面两个因素是决定性因素,决定了家庭作业的内容,而后面两项因素是制约性因素。通常情况下,家庭作业是在会谈中布置的,在议程的讨论中,咨询师和来访者都认可时,就记录在家庭作业清单里。每次会谈结束时,还需要来确认哪些作业是需要完成的,哪些作业是可选的。因此,安排家庭作业涉及两个环节:布置作业和确认作业。家庭作业的主导者应由咨询师逐步过渡到来访者。在咨询初期,由咨询师提出家庭作业的建议,由来访者对此加以确认。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与来访者商量完成哪些家庭作业。到后期,让来访者提出家庭作业的项目和任务,如有疏漏,咨询师再提出补充建议。
布置家庭作业是在每次会谈的结束环节进行的,而回顾家庭作业则是在下一次会谈的开始环节进行的。根据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给予来访者不同的反馈和相应的处理:完成得好,表扬和肯定;完成的效果不理想,列入议程,会谈中详细了解并加以处理;没有完成某项作业,咨询师应承担责任,与来访者一起分析原因,并对家庭作业做出调整。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对咨询双方都是一个挫折。确保家庭作业能得以完成,有如下策略:1)循序渐进,从易于完成的作业开始;2)花些时间讨论作业方案;3)提供原理或原因;4)协商同意;5)作业提示或列入日常计划中;6)会谈中启动与方案预演;7)评估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8)将家庭作业问题概念化。前6项是一般性策略,如果依然没能完成家庭作业,那么很可能的是完成家庭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自动思维,那么就用第7和8项进行处理。评估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用0~100%的区间来表述,0就表示一点不想完成,100%就表示绝对会去完成。当来访者表示有90%以上的可能性,说明意愿非常强,作业完成的可能性很大。当来访者表示有50%及其以下的可能性,其通常就不会去完成这样的作业。有些时候,尽管来访者完成家庭作业的可能性不高,但这种作业非常重要,就要对家庭作业的自动思维进行概念化,处理妨碍来访者的自动思维。来访者不愿意完成家庭作业的主要自动思维:1)做不到:对家庭作业有畏难想法,担心遭遇挫折。2)没有用:家庭作业不能解决我的问题,甚至让我变得更糟糕。3)太费事:高估精力投入,不好实施,没时间等。4)期望高:家庭作业完成得不如想象好,就是很糟糕的事情。确定来访者的自动思维后,就可以运用前面所提到的认知技术去加以处理。
家庭作业第1项提到“咨询笔记与应付卡”,是来访者把会谈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记在本子上就被称为“咨询笔记”或者“治疗笔记”;为了便于携带,把内容写在卡片上,就被称为“应付卡”或“应对卡”。记录咨询笔记(应付卡)的目的是巩固和应用,来访者需要每天花一点时间来温习。在咨询性会谈中,来访者关注的某个议程,在讨论后可能会得到一些心得和启发,或者发现问题的解决办法,议程结束后,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回顾讨论中哪些东西值得记下来,并且能应用在未来的生活中。记录这样的心得和行为方案就是撰写咨询笔记,写下日期和相应的内容,把每个内容的要点都分割出来。“应付卡”分为正反两面,正面写下需要应付的情形(情境或自动思维),反面写下应付的内容(适宜观念和行为),内容比咨询笔记更为简单。
家庭作业的第6项(监控自动思维),是通过填写“自动思维监控表”(三栏表)来完成的,除日期时间外,有三个主要栏目,分别是情境(什么现实中的事情导致了不愉快的情绪)、自动思维(有什么思维/意向;对思维的相信程度)和情绪(体验到的情绪;情绪的强度)。当来访者觉察到自己有某种情绪的时候,就可以填写“自动思维监控表”。填写的时候:第一步,记录下自己的情绪体验,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来表示自己的情绪。第二步,填写日期时间和情境。第三步,就是觉察自己的自动思维内容,询问自己在体验到这种情绪的时候,自己在想什么?第四步,对自己的自动思维和情绪进行评估,评估自己对自动思维的相信程度和对情绪体验的强度。在使用三栏表的初期,来访者能识别情绪但可能无法识别自动思维,只需要把其他内容填写完整,自动思维一栏空着即可,若有必要,在咨询会谈中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觉察自动思维并填写进去。
家庭作业的第7项(评价自动思维),用到的是“思维记录表”,在“自动思维监控表”的基础上添加了“适合的反应”(对自动思维进行评价,列出各种想法;评估对这些想法的相信程度)和“结论”(干预后对自动思维的相信程度;情绪的强烈程度;准备做什么)两个栏目。“适合的反应”这一栏是关键部分,通过标准化、系统化的问题,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的自动思维进行评价,评价之后来访者对于自己原有想法的相信程度和情绪强度会发生改变,进而导致行为的改变。这些改变就记录在“结论”这个栏目里。“适合的反应”这栏里的6个问题(就是苏氏提问):1)支持自动思维的证据是什么,支持相反想法的证据是什么?2)有其他解释吗?分别都是哪些可能的解释呢?3)最糟糕的结果是什么?最好的结局是什么?最现实、最可能的结果是什么?4)相信自动思维会有什么影响?改变想法的话会有什么影响?5)如果生活中的某人遇到相同情况,有这样的自动思维,我会怎么告诉他?6)我该怎么做?如果来访者发现某个问题无法回答,可以选择跳过去。为了便于理解,摘录书中的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