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情绪迷雾,实现情绪自由,大家好,我是张维扬,本课程由武志红心理和看见心理联合出品。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二十八课。我们总共三十节的课程已经接近了尾声,虽然接近了尾声。但最后几讲的课是非常重要的。
这节课和下节课我们要涉及的是用语言表达情绪。
可以说,用语言表达情绪是表达的终极形态,也就是说作为人而言不管怎么样,这个情绪最终还是要用语言表达,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用语言表达,你才能够真正地去了解自己。
当一个东西它处于感受的层面,还不能语言化的时候,你只有那个感受。比如说你只知道你好受还是难受,但是你并不知道具体是怎样的好受或者是怎样的难受,更不知道这种感受从何而来,当你能够用语言表达你的感受的时候,你才更加清晰明白自己具体的感受,到底是什么。
这一讲我们主要是深入了解情绪跟语言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下一讲,我们将聚焦在如何用语言表达情绪,这两讲相当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那么,语言和情绪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当我们内在产生一些情绪感受的时候,我们会想理解自己发生什么,于是我们就有语言化的动机。
就是说我们会自己讲一个故事,然后让自己通过故事能够去理解自己发生什么。我们产生的情绪感受促使我们去语言化,从而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感受。
如果你身上有很多无法理解的感受,生活在一堆非常混乱无序的情绪中,你可能会觉得非常的难受,因为你没有办法将这些内在的感受语言化。使得它们在你的意识层面变得可知,变得可以理解。
其实具象化就是为语言化做准备,就像在我们前面所说的,通过画画,陶艺哼唱或者跑步等等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之后,他就被具象化了。
具象化了以后你在认知这个意象的时候。就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积极性,就能够更容易把它与演化,其实我能理解别人的情绪也是一样的,比如说一个人在哼小曲,我们就会说你今天怎么那么开心。过他的哼唱,就是他把他的情绪具体的具象化以后,我们才能够去理解他。
然后我们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这个过程,往往是带有主观倾向的。同一个客观事实可以引出不同的语言表达,并且是不同的表达,会直接影响之后的实际的情绪走向。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说一个孩子受到了另一个孩子的欺负,然后他就在那里哭。那么这个时候呢他是在用身体自发地表达。
然后他旁边的老师看到了就上去说你怎么了?好几个孩子就指着打他的那个孩子,就说他打我。
他打我这个是具体的客观的一个行为啊,就什么时候打了,打着哪儿了。而这个时候老师的语言反应就非常的重要。
如果这个老师说是不是他打你让你觉得很委屈,你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打你,并且如果这个孩子认同了老师的话,他就会把自己的情绪标记理解为委屈。然后呢,他后面的表达就会顺着这个理解去表达了,他的感受已经被这种表达出来的语言所处理了所构建的。
如果这个老师他换一个说法,他说你怎么这么生气,并且这个孩子采纳认同了,那么。他可能就会说,啊,我现在是很生气,我要去揍他,他这个人太可气了,以前就一直在欺负我。这个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能量还是和原来一样,但是由于情绪表达的侧重点不同,他后面的态度和行为也就随之而变。
就好像我们用语言修了一个管道,或者说设计了一条让能量流动的路线,我们通过语言来把控这条线路的走向,可能走向康庄大道,也可能走向悬崖绝壁。
虽然语言和情绪这种相互作用普遍适用于所有人,但是呢,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语言和情绪之间的具体作用。
我们从生下来就处于一个或者多重的文化以及亚文化的背景影响之下,比如说我们这种东方文化比较崇尚集体主义。
崇尚集体主义,就是说我们倾向顾全大局,对别人的需要比较敏感等等,那么这些基本上又成了一种内敛的东方文化,而这种内敛的东方文化对我们的情绪表达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比如说游乐场里准备去玩一个什么勇敢者的游戏,但是呢,孩子不敢玩这个,那父母最容易说出的话就是别害怕。
这个很有意思,当父母在说别害怕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他们的孩子此刻的情绪是跟恐惧有关的,但他们同时在前面又用了一个否定的词,别害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感受的否认和拒绝。
当我们对孩子说出别害怕的时候,这个孩子可能确实存在恐惧,但是父母要求孩子拒绝这种感受。
实际上呢,他们可以换一种表达。
比如说你可以体会一下你现在的情绪,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然后你再决定要不要继续去做这个事情。
那这样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就会造成不同的影响。
如果这个孩子听到的是别害怕。那么实际上他就学会了否认和压抑,他以后就慢慢地不会那么容易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就会影响到他之后应对情绪的方式。他可能会找一个客观的理由去逃避不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他会说哎呀我自己肚子疼,所以呢,我不能去玩这个,这就导致他的情绪表达变得非常的曲折。
而当父母采用第2种说法时,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良性应对情绪,首先是去觉察自己的感受,不排斥自己的感受,然后表达他,然后我们再去做选择。
顺便说一句真正的勇敢并不是不恐惧,而是知道自己恐惧,但恐惧并不能阻挡他去做他要想做的事情。
实际上感到恐惧却不自知,要么是憨大胆啊,就是明明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他却不知道危险。要么是压抑否认,否认了自己这种恐惧的感受,所以我们也要注意文化带来的影响,因为我们总是会生活在啊一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所以难免就会受到它的影响了。
但是我们要去反思这种影响会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后果,并且可以在关于情绪表达的问题上,用语言表达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尝试去突破这种文化的限制。
关于情绪和语言的关系,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词汇的影响。
有一句话叫做一切音声皆是陀罗尼。
这里说的陀罗尼实际上就是咒语的意思。
你会发现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什么年龄,他平时说话都会有一个或者一些高频词,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口头禅。
比如说。有的人一碰到事啊就会说,完了完了完了,这种口头禅本身就对你的情绪发挥了一个主导作用。
比方说你要赶高铁,被一些事情耽误出门晚了。你看这个出门晚了这个导致赶高铁的时间得紧张啊,它是一个客观事实,你发现了这个客观事实,他只是一个外在刺激。跑路这个时候你的主观反应就是马上说完了完了完了。
那这个时候你就在客观指示之外额外地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很大的情绪负荷。
经常说完了的人啊,我们一听就能感觉到他可能是一个比较悲观比较容易焦虑的人。
在这个时候你除了要面对本来就很紧急的时间,你还要应对这个心烦意乱的情绪,这可能导致你在匆忙之中就上错了车或者下错了站。因为这个时候你的心已经慌了已经不定了。
反过来如果你的心能够非常的安稳。相信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想办法解决,就很有可能去扭转现状,那么你的态度就会完全不一样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不但事情的结果不一样。整个过程你的情绪的感受当然也会随之不同。
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其实今天重点就是讲了情绪和语言的关系,首先我们说了情绪和语言是交互影响的,情绪促使我们用语言去表达我们的感受,同时表达出来的语言,对情绪又有一个约束和构建件的作用。
第二我们谈到了文化背景对情绪的表达的影响,
第三我们经常使用的词汇对情绪也有影响以及约束的作用。
好的,这个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下节课再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