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表达情绪的终极形态。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人,不管怎样,情绪最终还是要用语言来表达。
为什么呢?因为只有用语言表达,人们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当一个事情不能语言化时,人们就只能去感受。
比如你只知道自己的感觉是舒服还是难受,但是你并不知道具体是哪种类型的舒服或难受,更不知道这种感受从何而来。
当你能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你才能更加清晰地明白自己的具体感受到底是什么。
那么语言和情绪到底是什么关系?
当内在产生一些情绪、感受时,人们会想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这就有了语言化表达的动机。人们会给自己讲一个故事,让自己能理解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人们产生的情绪、感受,促使自己以语言化的方式表达,从而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感受。
如果身上有很多自己无法理解的感受,生活在一堆非常混乱无序的情绪中,人们可能会觉得很难受,因为没有办法把这些内在感受语言化,让它们在意识层面变得可知。其实具象化是在为语言化表达做准备。在通过画画、陶艺、哼唱或跑步等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后,人们就把它具象化了。
具象化以后,人们在认知这个意象时,就能更直观地感受这个情绪,也就能更容易地把情绪语言化。
其实,用语言表达情绪的这个过程往往是带有主观倾向的。同一个客观事实可以引出不同的语言表达,并且不同的表达会直接影响之后的情绪走向。
比如,一个孩子受到了另外一个孩子的欺负,然后开始嚎啕大哭。这时他是在用身体自发地表达情绪。如果这时被老师看见了,老师问他:“你怎么了?”孩子指着欺负他的那个孩子会说“他打我”,“他打我”是个具体的、客观的 行为,而这时老师的语言反应非常重要。
如果这个老师说:“你怎么可以这么生气?”如果这个孩子认同了老师对他情绪的评判,他可能会说:“我是很生气,我现在要打他。他以前一直欺负我。”这时,这个孩子语言背后的情绪能量还和原来一样,但由于语言表达的侧重点不同,随后的态度和行为也会随之而变。这好像用语言修了一个管道,或者设计了一条让能量流动的线路。人们通过语言把控这条路线的走向康庄大道,也可能走向悬崖峭壁。
虽然语言和情绪的相互作用普遍适用于所有人,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语言和情绪之间的具体作用。人们从一出生就必然处于某种文化的影响之下,这也对情绪表达产生了一些影响。
除了语言和情绪相互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影响语言和情绪之间的作用,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是词汇,就是日常使用高频的刺,比如口头禅。
比方说我之前经常说:“分不清梦与现实”,其实也是内在心理图式的呈现,现在经过一些成长,就很少再说这样的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