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儿童节,一米八个子的儿子居然让我给他买礼物,我也是醉了。后来给他买了一个麦当劳的儿童套餐了事。
看到一篇有意思教练的文章《坦然接受别人的情绪,才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开始》,很适合今天来讲。
先分享一个小故事。因为孩子做的作业被检查出错题,让他改完以后再去玩电脑,结果孩子就不开心了,给爸爸催了两句之后,就开始抽抽搭搭的哭了。
爸爸发火了:我又没批评你,只是想教你算数题目错在哪,哭是怎么回事?
孩子:哭的更大声了。
爸爸:气的站起来,跑书房砰的一声把书房门关上了。
妈妈看到了这一幕,也着急了。她赶紧放下在厨房忙活的事,准备去调节下这场“战局”。
她生孩子的气,不该动不动就哭鼻子,为什么这么脆弱。她又生娃爹的气,对孩子一点没有耐心。她刚调解了一半,发生了什么事呢?爷俩就凑一块打游戏去了。妈妈的气白生了。
明明是爷俩之间的斗争,没有人来指责妈妈,为什么妈妈会这么不开心呢?
1、我们总是忍不住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对方。熟悉的对话场景如下:
“我能做到,你怎么就做不到呢?”
“我在这种情况下能不生气,你怎么能生气呢”
带着这种要求与评判看事情、做事情和人相处,又怎么会开心呢?
2、我们被别人的情绪“扎伤”,错把挫败当愤怒。
孩子上学时成绩不好,有“小学渣”倾向;还经常有畏难情绪,遇到困难就躲,不会做的就避开不做,不面对。
从理性上讲,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与节奏不一样的,可能自己的孩子成熟就是慢一点;可在感性上,在脑海里会夸大“灾难性的想法”:
如果他以后一直这样厌学怎么办?
如果他一直不开窍怎么办?
表面上,我是不能接受孩子在面对挫败与渭难时的情绪,但真实情况,是妈妈们不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与焦虑。
3、觉得对方的情绪中隐藏着对我们的指责和攻击。
很多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的背上别人情绪的包袱,在对方不开心的时候,就反问自己:
“是不是我的不够好?”
“他是不是对我不满意?”
时间一长,对方还是不开心,自己的内心戏就会升级:“我明明已经做的足够好了,你凭什么还生气?!”
其实,最重要的情绪,就是相信没有哪种情绪是不应该的。“接纳每一份情绪”,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
当我们不能去接纳别人情绪的时候,这份情绪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愈演愈烈,反噬自己。
所以,看到娃爸和孩子在闹别扭,最好的办法是:像一个第三者一样,先默默观察一下自己的情绪与念头,此刻最重要的事,就是接纳爷俩各自的这份情绪。
儿子要儿童节礼物,送给他好了,让他开心一下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