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辽统合22年。
这一年的闰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与承天太后萧绰以收复瓦桥关(在雄县南)失地为名,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一夜之间,连续五份告急文书送到东京的皇宫。
当夜的值班宰相是寇准,照理说这种十万火急的军情,哪怕半夜皇帝在睡觉,也必须把他叫起来。但是寇准一看五份文书,就说,算了,明天一早再跟皇帝说吧。
果然第二天一早,真宗皇帝看到这五份东西,就问大臣们怎么办,人家辽朝二十万大军是杀过来了呀。这时候寇准就说,皇上,您得御驾亲征,只要您出现在战场上,我们大宋的军队一定士气大涨,这事大概率就能平息。
皇帝说,行,那让我回后宫考虑考虑。刚要走就被寇准一把拉住:皇上你要是回了后宫这事就黄了,必须现在马上把这事定下来!于是就有了之后宋真宗的御驾亲征,亲自去了檀州的前线。
这段故事,我小时候就很熟,第一次就是从《上下五千年》上看来的,但是一直以来对于这段历史还是不够深入的了解。这一期的《文明之旅》,包括接下来的几期让我重新熟悉了檀渊之盟前前后后的过程,也有了一些新角度的学习与思考。
实际上,在这场大决战之前,宋辽双方已经断断续续打了二十五年,宋太宗两次北伐,都是以失败告终,之后在边境上一直都是摩擦不断,包括这一次辽方主动进攻,根源都在幽云十六州上。
北宋其实是个非常不容易的朝代,它不像汉唐,有那种大气魄的感觉,从它立国开始,就有一点先天不足:西边和北边各缺了一块,特别是北边。
西边少了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从此北宋就没有了养马的牧场,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相当于坦克。而宋朝全国也就二十万匹出头的样子,质量还不保证的那种。而北边的契丹常规拥有战马三十万,终辽一朝一直压宋一头。
北边缺的地,就是幽云十六州了。你看地图(地形图)就很清楚了,这一块地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北方的政权原来都是在燕山之外的。现在一旦有了这片地盘,骑兵跨过燕山之后就是一马平川,三天时间可以杀到开封城下。你想想,宋朝一直存在着北方无险可守的梦魇,就像家里缺了道墙的感觉,很难受。因此太祖太宗两代皇帝做梦都想收回幽云。可惜的是,两次北伐,两次失败,宋太宗赵光义本人还荣获“高粱河车神”的称号。
而辽朝这边,也挺郁闷。因为说是说燕云十六州,实际上真实控制的只有十四个,还有两州:瀛洲和莫州,当年被后周世宗柴荣武力收回了。因此,辽朝心心念念的,就是拿回关南之地。
两个国家,两个王朝。都对土地有着执念,甚至到后面谈判桌上的时候,还是胶着不下。
原来我的认知中,檀州之战,最后的结果,是宋朝签了城下之盟,还赔了钱。但如果真的回到历史中,回到宋辽对峙的1004年,就会知道,事实是宋朝占了优势,用罗老师的话就是:双方势均力敌,宋朝略占上风。
再过不久,当身披金盔金甲的大宋皇帝,出现在檀州城头的的时候,数十万将士齐呼万岁,真正的决战也就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