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十六州忧思(公元936—公元1125年)
太行八径之一的军都径位于燕山山脉与太行山交界地带,居庸关就是在此设立的关口,在燕山以北是石敬瑭请契丹出兵而送给契丹人的燕云十六州之所在。在此之前,契丹人就已经取得了燕山山脉以南,河北省东部的营州(河北昌黎县),平洲(河北省卢龙县)和滦州(河北滦县),这样,契丹人就占据了北京和山西北方的重要战略区域,可随时进军中原了。
对北宋政治中心华北平原来说,山后诸州(位于燕山,五台山,雁门山的山脉北面)地位不如山前诸州重要(幽,顺,檀,蓟,涿,瀛,莫)。对山前诸州的占领可以使契丹人一马平川的攻向华北平原,直到汴州(开封),双方围绕十州的争执持续了一百多年。
东京汴梁的功与过
在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北宋朝廷内部发生了一次关于将都城设在哪里的争论。
对于洛阳,起居郎李府认为有八大难处:京邑凋敝,宫阙不备,郊庙未修,百司不具,畿内民困,军愿不充,壁垒未设,盛暑滬行。对于汴梁来说,则是各大运河交汇的地方,交通方便,粮食不会匮乏。
我们从开封的地理位置来看一下。
开封在河南东部的广大平原,是数条河流的交汇点,最著名的汴河是沟通淮河和黄河的人工运河,还有淮河支流-窝河和改道后的黄河。历史上开封曾作为都城存在,也常是重要的城市,但非战略城市,后梁朱温的封地在开封,开国后都城便设在这里。此后除了后唐首都设在洛阳之外,余,后晋,后汉,后周均首都设在了汴梁。宋太祖来说,他认为黄河作为开封的屏障,防卫点过多,需要大量兵力守卫,另外也是因为华北平原是广袤的平原,不易防守,周边地区除北京(割让给了契丹)外,只有洛阳可选。洛阳四面环山,又有黄河,宋太祖最终的目的是迁都长安。长安除了有四塞之地可防守之外,长安的经济并没有办法养活首都人口,所以相比较而言,只有洛阳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迁都未成,如宋太祖所料,定都汴梁产生了巨大的冗兵问题。为了首都的安全建立了三条防线防御辽国,而为了供养如此庞大的军队,北宋建立了国有企业,开展特许经营,搞金融投机等来筹措军费,著名将领种师道认为这么多的兵力仍是无法保卫首都,解除威胁,他认为必须迁都长安,才是最保险的举措,但宋钦宗并没有同意。后,金人长驱直入,攻入汴梁导致了北宋的灭亡。或许只有收复十六州,将防线推,推回到燕山之后才能完成防守任务。
宋太宗:失败的收复战
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攻克涿州后,直达幽州城南,一方面围城,一方面在北面的得胜口阻止了耶律斛轸的进攻,阻止他援助幽州。但是边国与幽州的另一条主要通道-古北口却没有被封锁。
北宋时期从关外进入关内有五个关口:紫荆关,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榆关。居庸关,沟通北京与西北方向,与河北和内蒙古交通,古北口,北京向东北方向,与河北和东北交通。这两个关口离北京最近。对古北口的忽略,使辽国的援军通过古北口进入北京盆地,支援幽州的守军耶律沙和耶律休哥进入幽州,与耶律斛轸一起打败了宋军。契丹开始了反攻。他们往往选择两条线路南下:从北京南下河北,以及从山西大同经雁门关南下太原,契丹人的多次进攻,虽然被宋军打败,但是宋军也损失不少。
契丹人本是游牧民族,当其将国家重心转到北京之时便丧失了机动性,而且因为地理位置偏僻,粮食生产能力不足,不能供长时间的远程作战,导致进攻能力不足。因辽国内部权力更迭,宋辽休战了几年。
在公元986年,宋军展开了一次协同作战。“西方主攻,东方主守”,在河北境内,天平军节度使曹彬与彰化军节度使牵制敌人兵力,让敌军远离幽州和山西。在西方三路大军:静难军节度使田重进,从河北,山西交界处太行山的飞狐口进攻蔚州;太原的忠武军节度使,从五台山出兵,与第一路大军一起打通蔚州;云州观察使杨业从雁门关出发,收复山西北方的四州。完成既定目标后,与东陆两路大军集结前向幽州。
但东路的曹彬却在此时犯了一个战略上的错误,他快速推进到涿州城下,此举使辽军过早的明白了宋军的意图,加强了对幽州的防守,使是田重进和潘美的军队被阻止,无法按计划越过太行山,耶律休哥在涿州城南岐沟关袭击了孤军作战的曹彬,使东路大军溃败,又影响了西路军,西路军在撤退中损失惨重。
西路军的杨业在攻克四州后,因潘美的指挥错误导致被俘,绝食三天而亡。当年低,辽军在君子馆大败宋军。在歧沟关和君子馆的惨败,使宋军再无力收复燕云十六州,与契丹的辽国僵持了十余年,在公元977年辽国才再次发动南侵。
买来的百年和平
宋真宗时期,辽军对宋发动了三次入侵,大肆劫掠,但已经无法长期固守。公元1004年,辽军在宋国境内骚扰宋军,收集军事情报,此举被寇准识破,所以当辽军进攻边关时,寇准说服皇上和大臣亲征。此次辽军突破了河北诸州,直到黄河北岸。澶州城在黄河岸边,中间有吊桥相连,是宋都汴梁到北方的主要通道,寇准让皇上守在澶州就是为了防止南岸的士兵逃逸。经过软磨硬泡,皇帝终于到达北城,这一行动激励了士气,辽军的进攻遭到了重大损失。派使者与真宗议和,以金钱换土地换取了两国的和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金钱换和平的协议使宋辽两国得以发展经济,宋朝也打造了历史上又一个盛世。
无险可守的边境线
檀渊之盟签订后,为巩固北方防线,北宋政府在边境地区修建堡垒。
北宋的防御有三条防线:最接近辽国的区域:在山西,有宁武关,雁门关和平型关。在河北,有大清河,拒马河河畔的益津关,瓦桥关和岐沟关,另外还修建了大量的堡垒驻军。第二道防线以滹沱河为中心,多个城市可互相救援形成互保。黄河防线是宋军的最后一道防线。
宋辽边境无险可守,修建大量堡垒驻兵,军费无论如何也是降不了的,对于北宋来说,冗兵是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河北是粮仓,但冗兵也影响了农业和经济,南方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而辽国因为和平局势导致了军事能力的下降,故对北宋威胁最大的已经变成了西北方的西夏了。冗兵拖累了北宋的经济,与西夏的战争更是雪上加霜,北宋的财政已经无力应付战争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