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不是经常会有种“别人家”的孩子,越看越羡慕,一副妻贤子孝,岁月静好的模样;和自己家的孩子却每天上演着一场场爱恨交加的悲喜剧。
我们总是习惯于用“标签化”的固有思维,去看待一切问题,包括养育。把家活生生催化成了一个硝烟弥漫的战场。筋疲力尽不说,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亲子教育,如一场无声的博弈,是两败俱伤,伤痕累累?还是双方各退一步,握手言和?亦或是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前几天,看了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讲师汤维的《成长型养育》,醍醐灌顶,受益匪浅。书中指出为人父母,就是一场修行。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智力水平。
作为父母,我们要与时俱进,学会用成长型思维去养育孩子,用恰到好处的养育方式,让孩子在面对挫折和困难中,重塑智力,实现自我突破。
01“因材施教”,让孩子在信任中超越自我
我身边有朋友总会感慨,孩子越大越不听话。其实,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被孩子接纳。
信任,是沟通的基础。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根基,是决定孩子一生幸福的密码。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无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能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
感觉“被爱、被理解、被看见、被关注”的孩子,才会有勇气在父母面前暴露自己的缺点,真实表达内心的想法,我们才有机会和孩子一起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问题。而孩子也更愿意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建议。
孩子根据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思索型和冲动型。不同类型的孩子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作为家长,要学会不比较,不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正面标签容易让孩子产生“完美主义”压力,负面标签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给孩子带来自暴自弃的风险。
最合适的方法就是每天花15分钟高质量的亲子陪伴,通过游戏等亲子互动方式,了解孩子的类型和风格;采取相应的应对模式;用温和的语言,聚焦具体事情,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和鼓励。
孩子从父母这里获得了成长的力量,精神的支持,就能有勇气去体验失败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去释放和建构自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02“约法三章”,让孩子在规则中轻舞飞扬
网上,孩子因不堪重负轻生的新闻层出不穷,每每看到这些新闻,我的内心很难受。教育,是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活出生命的意义。
越来越多的悲剧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放下对孩子的期待,尊重孩子真实的意愿,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思维方式,让孩子拥有自信和健全的人格,不断成长,实现自我价值,应作为教育优先考量的问题。
孩子对于一件事情的热爱程度和内驱力,才是决定孩子是否能够在遇到挫折和问题后,持续坚持努力的重要因素。奖惩的方式,很大程度会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
恰当的成长型养育不是无条件的溺爱,也不是固化式的限制。制定好底线和规则,给予积极且具体的鼓励,放手让孩子进行自我探索,并对孩子的努力进行表扬。这样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受挫能力和心理弹性,更好地面对挫折和失败。
03“披荆斩棘”,让孩子在问题中逆风飞翔
成长之路,不是一帆风顺。长期打骂惩罚教育下的孩子,处于恐惧、痛苦之中,压力激素长期升高,生理、心理都会出现问题,陷入自我价值的怀疑漩涡,失去自信及面对问题的勇气;同样,温室里的花朵,听多了表扬和赞美,也经不起风吹雨打,遭遇问题的时候,容易一蹶不振。
很多时候,“你是最棒的”,“相信你一定可以的”,这种空洞的鼓励有时候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恰当的成长型养育方式,把每一个问题化成成长的机会,理性面对问题、拆解问题、分析失败原因,一起找到切实有效的改变方案,让孩子客观认识自己,在策略调整和持续努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慢慢找回自信。这才是切实有效的方法。
举个例子,我女儿小时候特别爱玩乐高,刚开始玩,总是信心十足。随着难度的增加,错了,拆掉,重装,几轮下来,就有点垂头丧气了。这个时候,我就会鼓励安慰她。和她一起看图纸,观察搭建的规律,找到窍门后,女儿一鼓作气,越来越顺手,作品也越来越多。
父母与子女,就是一场各自成长的修行。养育,是智慧,也是艺术。对于教育而言,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只有双方永不放弃的自我成长。
把握教育的平衡之道,以爱和信任为基础,在成长型养育中,实现自己和孩子的蜕变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