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傍晚,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17岁男孩在这里跳桥自杀。
最年轻美好的生命,一眨眼的功夫就突然消失了。震惊又心痛!
据报道称,当天男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事后又遭其母亲批评。
男孩突然从车里冲出来,从桥上跳了下去。在跳桥那一刹那,没有半分犹豫,整个过程,不到5秒。
要有多绝望,才会不顾一切地走向死亡?
妈妈紧紧追在男孩身后,却没能阻止他。
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绝望的妈妈捶地痛哭。
无能为力的哀嚎,看到这一幕营长感到心碎。
他没有给自己生还的机会,也没有给母亲道歉的机会。
事已至此,这位妈妈必然承受着无尽的自责和悔恨。
01
营长看到网络上有人批评已逝的孩子:
“从小宠的后果,受不了一点点打击和挫折,太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后果!”
“现在的小孩心里承受能力真的太差了,可怜天下父母心。”
也有人引发共鸣,控诉父母的教养方式:
“就在刚才,跟父母讲了这件事,本来想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和小孩沟通。结果我爸听了之后冷漠地说了句:这种小孩迟早要死的。瞬间就聊不下去了。”
在类似的事件里,有人支持父母的良苦用心,有人同情孩子的不被理解。
目前关于在车里发生了什么,尚没有官方定论。仅仅根据这些片段来指责孩子或父母,都是非常残忍的。
青春期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委屈和创伤。
而父母在对待青春期孩子的时候,也承受着巨大的误解和压力。
网友评价说:
“我看到的,不过是一个崇尚暴力教育的母亲,一个不懂得控制情绪的母亲,一个不尊重生命安全的母亲,教出了一个不会控制情绪、看不到自己生命价值的孩子。”
02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段触目惊心的视频:
泰国的一位父亲嫌弃儿子游手好闲,沉迷电子游戏。
他无力管教儿子,随手递给儿子一把上了膛的手枪,生气地对孩子说:“有种你就别活了!”
没想到孩子毫不犹豫,拿起枪对准自己开了一枪。父亲慌了神,后悔莫及。儿子就这样躺在他面前。
有时候,一句话能救人,一句话也能害人。
重要的底线是,不能在情绪失控的时候,将上膛的枪送到孩子的面前。
有研究指出,在中国,67.1%的家长曾在情感上虐待孩子,羞辱或经常批评孩子便是最为广泛的表现之一。
语言暴力会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父母从未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世界,在于父母把控不好语言的尺度。
03
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常常是:爱之深,责之切。
当孩子犯错时,他们会用最严厉的方式去对待,以此来敦促孩子变得更优秀。
节目《少年说》中,有一幕母亲和女儿的对话,让营长无奈又痛心。
女孩对妈妈喊:“为什么你总要拿我跟别的孩子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妈妈不以为然地告诉她:“我知道我一直在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要是不打击一下,你就会有点飘。”
女孩忍住眼泪,继续说到:“我说过我不适合激将法,你们老是打击我,我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妈妈不为所动,依然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推你一把。”
无论自己怎样讲道理,怎样恳求不要打击她、多欣赏她,母亲看起来依然“嫌弃”她不够好。
女孩没有说服妈妈,只能黯然走下高台。
看到这个场景,想到了那句话:父母一辈子在等我们道谢,我们一辈子在等父母道歉!
父母轻飘飘的几句话,却在摧毁孩子的自信心,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
04
父母要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一般指12到18周岁),开始寻求独立,自尊心空前强烈。
如果父母依然使用说教、唠叨、打骂的方式,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就会以不听话、不上学、离家出走乃至自伤自杀的方式来反抗父母。
孩子能否听取家长的引导和教育,取决于和父母的心理距离,是否从内心认同父母。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把锁头坚硬无比,斧头使出洪荒之力,也没有打开。而当钥匙对准锁芯,锁就被轻松打开了。
斧头愣住了,问钥匙这么小,怎么就轻易撬开了锁?钥匙回答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芯)。”
父母的威严,不是靠打骂责备堆砌起来的,而是靠沟通理解的温暖树立起来的。
孩子遇到问题时,要平静耐心地沟通与了解;
孩子取得成绩时,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与夸奖;
孩子情绪爆发时,父母可以适度示弱并进行安抚。
做情绪稳定的父母,时常给孩子提供鼓舞和支持。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