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选了一门选修课,老师在课上提到了这本书,加上自己心里也一直憧憬着和父母写信的样子,也就看了这本书。其实距离看完这本书的时间挺久的了,看完后也没做些什么总结性的话语,那天听了老师的直播后,又多了一个角度看待这本书。
这本书从主题上来说,是讲关于亲情的,是母子之间为了拉进彼此的距离。可是我看这本书,着重的看到了一个18岁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考的内容,这让我觉得我很惭愧,但更是骄傲,因为18岁的我也曾经这么思考过。看这本书的时候做了几条笔记,我就结合文字与笔记谈谈自己的想法。
《十八岁那一年》中龙应台说说过这样的话,“愈是贫穷的国家,城乡差距愈大”“因为经过压迫的人更认识自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难得”。其实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我们并不能真正的体会到什么叫做“自由”,简单的认为父母不同意我们出去玩,就是限制了我们的自由,而事实上这不过是“爱”的另外一种形式的表达。《两种道德》中安德烈写到“60%的欧洲人认为贫穷是环境造成的,却只有29%的美国人这样看。只有24%的欧洲人同意贫穷是个人懒惰造成的,却有60%的人认同这种观点。”“贫穷”这是个小问题,也是个大问题。但是我赞同贫穷的大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的,即使他和一个国家的政策有一定的相关性。毕竟成功最终靠的还是自己。在《两种道德》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在路上看到一个衣衫破旧的孩子,你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一块钱,因为他要的更多,甚至他会因为看到你的钱包抢了就跑。当你到银行办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实我一直害怕我们心里会有这样的想法出现,因为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曾经做过这么一篇英语阅读理解,讲的是一位四肢健全的乞丐去一户人家乞讨,可是主人并没有直接给钱打发他走,而是叫他干活,以付工资的形式给他钱。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这样对彼此的尊重的。不能说人为什么产生如此不好的想法,只是因为曾经遇到过,所以害怕了。简单而言,“社会风气”确实很重要。还有在其他信件中提到的,“吸烟族绝对是弱势”,可现在却如此的庞大。“人与人之间,有语言,没交流”,这就是手机的强大之处。“如果媒体不维持一种高贵的批判精神,一个社会是可以集体变‘笨’的……”,现在的媒体感觉只是为了赚钱。还有许多写的一些生活中的小事,但却可以引发我们的深思,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看这本书,我觉得自己有多一丝遗憾,毕竟没有过多的看到他们母子通信的目的,更多的是站在安德烈的角度,和他去探讨一些生活琐事。应该自己还会再去看一遍这本书,希望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也希望20岁的我仍旧可以保持18岁的那样,懂得如何去思考,而不是把自己锁死在手机电脑屏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