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启了一本新的书,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是在读了他《孩子,你慢慢来》之后的第2本人生之书。
这本书里明显给我的震撼要更多一些,这里面主要是记录了龙应台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6封家书。这里一个妈妈和一个18岁儿子的对话,那种真实,让我感觉很受震动。
他们之间那种坦诚的对话,真的是让人羡慕。特别佩服龙应台对孩子的那种尊重。他也是一个母亲,他也对孩子有着各种担心和渴望,得到孩子的爱。他的可贵之处就是能够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必须听命于自己的一个孩子而已。
她也有我们所有妈妈对孩子的那种焦虑,他的孩子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各种问题。他的孩子在18岁之前甚至也不愿意与他进行沟通,也没有什么想要说的话,也存在着所谓的叛逆。
但是他提出了这种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的这种建议,他们开始了这种书信式的沟通交流。
读他们的书信,让人感觉值得思考。也正是因为有他这样开明民主的妈妈,他的儿子也能够平等深刻的进行思考,以及和妈妈进行对话。我非常欣赏他的儿子对待问题的那种,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表达。其实他看似叛逆的外表之下,他自己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值得反抗的,我们这一代人外表看似轻狂,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内心都是非常传统的。
我在反思我的18岁,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深刻的思维,我们都只关注着自己身边的小圈子,从来不关心国家发生了什么样的大事,国家发生了事情跟我们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怎么样,自己的家庭情况怎么样,自己的小小心思,小小秘密小小烦恼怎么样?
我的时政观念一直都不强,在这一方面我感觉很少有关注的欲望。主要是缺乏这样的一种意识。包括到现在为人师之后,我依然关注的时政比较少。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之下,我的自我防护意识仍然是不够的。比如说我现在出门戴口罩的意识,往往还没有那些上了年纪的老头和老太太意识要强。这也是让我觉得不应该的事情。
想一想我的18岁应该是在2008年,那一年应该是我复读高四的一年。也是人生极其灰暗的一年。我感觉自己人生最灰暗便是在高三高四的这一段时间。真的是压力前所未有的大。甚至怀疑自己得了焦虑症,神经性耳鸣。
甚至可以说我的整个高中生涯都是灰暗的。这肯定与我的家庭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条件的匮乏让我连上学的机会都差一点失去。所以当我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都觉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格外的珍惜。
但是这种珍惜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满足和享受。而是因为他太不容易,因为这是改变命运唯一的办法和出路,所以才要紧紧的把握住,没有时间去享受。要想把握住,并没有那么的简单,我向来不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真的很大,有的人不用费很多的功夫就能够学得很好,而有的人拼尽了全力却依然力不从心。
而我就是属于后者的那种。
但是我没有退路,我即使力不从心,也依然要拼尽全力去抓住这仅有的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那时候感觉自己的心里是非常复杂的,也有可能那太灰暗的那段时光对我来说是比较排斥的,但我现在头脑比较简单也比较容易知足的,现代很多事情反而是不愿意去,想起来也甚至是真的忘了。
那些无数个夜晚失眠睡不着,坐在床上仰望星空,思考人生的意义的那些夜晚,那种压力,那种痛苦,那种孤独那种度日如年的感觉现在都已经很模糊了。但是那个小小的蜷缩在一角,抱着自己望着夜空的那个小小的影子,还是在那儿,可能也是一种纪念。
学业的压力真的非常大,尤其是记得自己的数学一直不好,能够记得的是大冬天的夜晚,当大家都熟睡了,我穿着单薄的衣服坐在洗手间的地上,冰凉冰凉的地上,借着蛋黄蛋黄的灯光来一本儿一本儿的做白天的习题。
可能我现在都已经不能体会当时自己心里的那种感受。那时候的那种无力感,那种对命运的反抗可能深深的埋在了心里。也依稀记得身边有几个同样压力比较大的朋友,我们在实在无法学进去的时候,那种焦虑那种绝望。让我们离开教室走到操场那种,明明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但是却实在没有办法控制的那种放空。短暂的放空之后,依然要面对现实,依然要想办法去弥补刚才自己浪费掉的时间。
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对于贫穷人家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一种高压。是一种一辈子都会有阴影的高压感受。也许这种阴影对我来说,可能是由于我自己的人生感受。也可能对于别人来说,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也许当时的我可能就存在着一些抑郁的倾向。…庆幸的是后来的我摆脱了这种状态。现在我积极乐观,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很满意,格外知足………
其实即使在最灰暗的那段岁月里,我也是有生命中最美好的遇见。一个是好朋友,一辈子珍惜的好朋友,虽然现在我暂时又失去了联系,但是那些一起经历的美好时光是温暖我的光。一个是我的良师益友,纳姐。一辈子值得珍惜的姐姐。
我的性格我有时候自己都不了解的透。周围的人常常说我温柔,脾气好,勤快,能吃苦,有才……呵呵,我常常觉得他们请假的并不是我…因为我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低的,一直有自卑的倾向埋在心底。
常常觉得自己潜意识里是消极的,所以要尽力气使自己保持积极正能量。老公常常说我想太多,是的,我承认我就是想的多,特别容易陷入矛盾中。所以我是做不得坏事的,因为自己对自己的谴责就足以淹没自己,让自已窒息。
看《少有人走的路》,知道人基本都会有心理问题,我就挺符合里面那个神经官能症的症状。往往很多事情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所以容易想的太多,负担重,所以不容易过的轻松。
最近读书,觉得自己的心里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出来。总之是好事吧。
读《亲爱的安德烈》还是很有感触,安德烈对自己还是很有自己的认知,这正是我所缺少的。很多时候我自卑是源于从小习惯于察言观色,从小就活在别人的评价和夸奖里,做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家的好孩子,所以从来不敢叛逆,从来都考虑别人的看法和感受,久而久之失去了自己的锋芒…
我觉得我活到现在为止,做过的最叛逆的事情就是远嫁给了现在的老公…虽然我对现在的生活是知足满意的,但是也依然觉得会有些许遗憾,就是离父母远,难以在身边尽孝,这也是我的梦百分之六七十老是梦见父母的根源…
其实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我是相信的…
我也经常觉得自己常常难以有自己的立场,容易被洗脑…特别容易感性…有利有弊吧…
《亲爱的安德烈》里安德烈也常常陷入到苦恼中,我们在别人的苦恼中时而会感受到自己的影子,他毕业考会有压力,他也需要休闲的单纯的六十享受喝喝咖啡,和朋友聊聊天那种慢时光,从这里我真的看到他是保守的,相对于他露骨大胆的语言文字表达。
龙应台总是很认真又耐心的回答安德烈的问题,但是从来却不用自己的想法强迫他去接受,越读越喜欢这个有思想有内涵的母亲
她看到自己二十岁的儿子舍不得心里的小镇,舍不得自己的朋友,唯独没有舍不得父母,她的那一段话真的让我有感触,她将这一时期的父母的位置比作一座老房子
他说你住在他里面,他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
我猜想要等足足20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他以残败衰弱,逐渐逐渐地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注视。
最喜欢龙应台和孩子当中的一些表述,他的一些对孩子的看法,他并没有将孩子看为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知道和孩子是一种缘分,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孩子的离开,对着孩子的背影默默的挥手,这样的镜头将不断的重复。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没有人希望他的孩子受苦,即使他可能因为苦楚而变得比较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