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是之前一周书法课的成果,懵懂小儿的作品定是不入眼的,以下的文章是我的结课作业,因今体乏,未能诞出新果。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由颜真卿撰并书。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四月立。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大字本,拓本。字径约5厘米,现存两种善本:其一为明藩益王朱祜滨重刻本,书法端严整肃(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二为清戴熙跋本的影印本(藏上海博物馆),点画清晰,极少漫漶。
中字本,拓本。字径近2厘米。首见南宋留元刚《忠义堂帖》,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历来金石家著录,均言大、小字本,未及于中字本。元明时期未见重视,清代有多种翻刻中字本行世,已无足观。
小字本,拓本。字径1厘米左右。凡46行,901字。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宋刻帖不见收入小字本。明刻《停云馆帖》始收入,世传以南城刻本为贵。最早拓本为上海郭若愚藏本,石完整,字清晰,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颜真卿善学能书,自成面貌,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继王羲之之后的亚圣,俯瞰千古。他的书法作品灵动自然,精致悦目的同时又带有文人笔墨之间旷达、抒情的气韵,并富含着个人人生阅历、性格特征交融所呈现出的雄浑气魄,是一位造诣极深的大家。
本文拟从以《麻姑仙坛记》这篇旷古名作的线条、结构等角度分析,进而了解颜真卿的书法美学特征。
一、颜真卿的生平简介
颜真卿(725-785),字清臣,官至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因此后世又称他为颜鲁公。颜真卿性格刚毅、耿直且忠厚,古人常言“见字如见人”,后人时常将其性格与书法特征联系起来。颜真卿曾受张旭提点,其书法的形成更非一家之态,笔者认为其笔法之间既有魏晋之风,又有隋唐盛象,就前人得新意,又以新覆旧,开一代楷书之先河,创楷书之模范——颜体。
二、《麻姑仙坛记》的特征分析
(1)线条
颜体最显著的特征是笔划间的提按变化,藏锋的头尾相互呼应,缀以平直、圆滑的中锋线,提与按之间线条灵动变化,为厚重的笔墨润上一分生机。起笔与收笔时的呼应,浓重且富有韧性的墨点,使得字里行间节奏井然,富于意趣。
颜真卿楷书明显的提按笔法造就了其线条粗细的错落变化,横如绣花针,竖如捣衣棍,撇如抚薄纱,捺如掀华锦,这些线条厚重且端庄的占满格子的每一角,为人们带来庄严肃穆的审美体验,又不显呆板凝滞。这在《勤礼碑》中十分明显,而《麻姑仙坛记》线条粗细的变化并不明显,字形更为端庄,方正别致,相较于前者快意的节奏,后者透露着古朴雅趣,更有意蕴。
颜体的另一特点是其线条内蕴含的笔法变化,在线条的尾部顺势提起回峰钩现,此笔法前所未见,魏晋钟繇《宣示帖》、初唐虞世南《夫子庙堂碑》中的钩似蜂尾,圆短精细,唐初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和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的钩似蝎尾,坚实有力,张旭的《郎官石柱记》中部分字体用此笔法,但总体上并不明显,且笔意较弱,线条结部不够圆润,而《麻姑仙坛记》中的钩如玫瑰花上的尖刺,刚柔并施,自然可爱,充满山岭野趣。
书法界盛传“颜筋柳骨”之说,确实,颜体的质感犹如筋骨,软硬得当,在《麻姑仙坛记》中,古拙的粗圆的线条纵情与纸上,但线条绝非完全的笔直,不是刻意的倾斜,而是自然的、轻微的弯曲,线条与线条,字与字间相互呼应,构成圆润的字型,雄健有力,旷达豪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