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作为中唐一个书名与人品合一的书家代表人物,其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但能得其书法精髓者,后世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对其学书历程与其作品认知主观,浅显,大多数学书者没有发展地看待其各书帖在其书法生涯的阶段性意义以及书法本身表达的审美感受。
作为一个楷书大家,他创造了书法史上广博大气的个性化书体,并用其一生的书法实践将其臻于化境。这一点和欧阳询的书法生涯有类似处,书家的书体需要随时间的打磨方可成熟完善。如果说欧阳询完成了唐楷的永久法度,那么颜真卿便完成了个性与法度的完美融合。下面从颜学书的历程中来看待其结构,笔法的形成和特点,或可为学书者做些指引。
从现代出土的《王琳墓志》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颜早年学书涉猎广博,从墓志整体丰富而又纷繁的初唐各体书体面貌中,可以找欧,虞,褚的结构笔法,尤其采用虞,褚两家为深,并且各体字字精到,体现颜作为一个书家的天分。这篇墓志也作为其学书历史的一个过渡面貌,证明了书法发展中间的继承性。
从现存作品《郭虚已墓志》,《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可以发现,40岁到50岁这阶段为个人风貌的形成,发展期。首先是形成浑厚的线条特色,转折处突出,横纵笔画对比鲜明,但还是可以找到初唐楷书的风貌。其次是结构的个性化,没有明显的结字规律可循,但笔画之间依然有笔意联系形成的习气,另外,此阶段《多宝塔碑》,虽然往往作为习颜体者的最佳范本,其实一方面有经生体的程式笔法,另一方面,如果只学习此帖,不管如何笔耕不辍,也只会得其笔法基础,因为颜体结构笔法的精髓在此阶段还没有形成。学书法最大的误区即一生集中一隅钻研一个书家的某一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却没有全方位去把握原作书家的笔法,结构背后的审美意图随时间演变的最终走向,那是死得很冤枉的。
等到《李玄靖碑》(51岁)的出现,其笔法已经开始脱离初唐书法稳固,成熟的结构与写法。笔法线条较圆润,有篆籀味,结构较平正,位置经营全靠个人趣味,摆脱笔画先后的笔意习气,虽说结构布白还有诸多均衡缺陷,但这不能不说完成了一个前人没有的突破。后来的《大唐中兴颂》 和《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作为63岁时的作品,字体更加自然平正,线条彻底不假前人痕迹,结构趋向均匀,完善,呈现一种天真而又内敛的个性面貌。可以说此时的作品已代表颜体的最终形成。
那么学习颜体者若志高,大可深究从这以后的作品,比如70岁之后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告身帖》(此帖且不论真伪,是探寻颜体笔法的范本)更是晚年的精品,加以年岁或可有成。
最后要提到一个问题,书法墨迹与刻本,拓~片在审美上造成的认知误区,石刻本往往给字增添一种模糊感,让字看起来更添雄浑磅礴,而木刻本往往使原字形成利落的方圆感受,增添笔画精致清爽的美感。所以要领会启功的透过刀痕见笔痕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才能避免进入学碑刻的笔画线条误区,颜体楷书碑刻尤多,后世对颜体的认知感受多来自对其书法与古代反复复制手段的结合体,并不是对他的墨迹书法的客观认知,这样学习书法容易走偏,应该结合其行书墨迹作品加以正确分析才对,这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思想遗漏。
文章最后补充一句,颜体楷书作品居多,还有诸多作品遗漏,但风格走向还是这样一个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