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事件,是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一切事件。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要明确课程不仅仅是教材,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的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相信学生。尽管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的民主性,不仅要求学生听从教师指导,虚心接受教育,同时教师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
鼓励学生提问。尊重学生,给他们一个敢于提问题的“胆”。小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题的第一个原因是他们害怕批评和被嘲笑。尤其是对基础差的胆量小的学生,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为他们要承受被教师指责和惹同学发笑的风险。要想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首先要学生敢问。因此教师的语言要传递着使学生自信的价值观。激励学生,给他们勤于提问题的“心”。小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题的第二个原因是他们不愿提。这部分学生大多对学习的目的性还不够明确,学生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他们在课堂上总是当收音机,不想在课堂上开动脑筋主动提问题。对这种现象,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引导学生,给他们善于提问题的“脑”。常言道: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交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是学习到最佳动机,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大动因。重视每节课的导入环节。要整节课中不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