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89,9-7-4,万章章句上7-4》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今天是丁酉年戊寅月丁酉日,闰六月十七,2017年8月8日星期二。今日父亲节。
知,是知识。觉,是觉悟。"觉后知"的"觉"字,是开发蒙昧,恰似呼唤梦寐的人醒转来一般。
上一节,孟子阐述说,伊尹秉持着一个中心——尧舜之道;三位一体——君、民和居中的学问家。这是描绘了一个结构。这个结构显示:有核心,也有围绕核心的位次分布。
这一节则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向前迈进,阐述运行于结构之中的具体内容,我总结为2个方面、3个原理。
首先是2个方面:1,掌握知识;2,觉悟人道。这是做人的两个柱子。
其次是3个原理:
1,平等原理,人作为同类,生而平等,禀性一致。
2,先后原理,即,人类文明传递模式是学习模式。文明传递不是物质模式,闻道有先后,觉悟有早晚,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不是阶级、地位、财富的差别,这一点,经历了“城头变幻大王旗”、屡遭朝代更迭的人必有直观感受,即使未经亲历这样的时代,通过阅读历史,同样能够感受到人生无常的朝夕之变。唐玄宗时期就是这样的时代画卷展示在世人眼前——从开创极盛的开元盛世到天下变乱的安史之乱,加上军阀和北方蛮族的轮番坐庄,后期的长安城,就处于这样一种频繁更迭的时代惨状,今年刚住进高宅大院,明年就是脑袋落地的叛贼……那些名和物叠加起来的东西,碎起来就如镜中之月,所以,人的差别本质上根植在学问上,闻道有先后,觉悟有早晚。
3,启蒙原理,“传道解惑授业”,对于中国读书人来说,不是职业而是天命,基于天理,顺乎人情,或聚徒讲授,或著书立言,或出仕行道,都属于“天地君亲师”的启蒙原理范畴。
这一节,伊尹的意思是说,人的禀性原本没有任何差别,只是,闻道有先后,觉悟有早晚。人群之中,率先闻道的人叫做先知先觉,这样的人,上天不是为了让他独自领会天理而已,而是赋予他启迪人群大众的使命。
使命,这个词很有意思,蕴含着“一切都是时间现象”的意味,即,如此使用自己的生命、使生命执行这样一种命令。可见,把生命用在什么地方,就是生命最终呈现的样态。所以说,生活中并没有什么“突然成功”、“突然觉悟“……任何一种突变之前,必已经历漫长的时间积淀,《中庸》所言: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如果说,先知讲的是知识层面,那么,先觉讲的则是人之为人的觉悟而言。
据美国一所大学的某位教授(大学和教授名字记不得了),做了一个实验证明,只有灵长类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只有黑猩猩和一种红猩以及人类,拥有自我意识。这个实验非常精妙,它的起点是一个疑问:小孩儿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自我概念的?于是,把小孩放在大镜子前,假装帮他擦鼻涕时,在他的脸上贴上一个红色的圆的不干贴,然后观察,发现18个月——22个月的小孩会动手拿掉贴在脸上的不干贴。实验以此类推。只是,他说道,人有自我意识的代价就是要面对最终必然死亡的意识。
启蒙原理是儒家传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发动机,所以,伊尹说,我属于“天民之先觉者”——“天生斯民”,所以叫“天民”,又叫“生民”,张载张横渠说:“为生民立命”,就是“天生斯民”的这个“生民”——因为是先觉的生民,所以要以先知先觉之理启蒙普天之下的天民,一起沐浴在觉悟的光明之中。
据说,觉悟的人闭上眼睛之后,不是黑漆漆的一团,而是一片祥和的光明。王阳明临死前,学生问他还有什么要交代的?王阳明说:“我心光明,夫复何求!”这种光明,真真令人向慕不已!
伊尹说,这既是我的心意,也是我的责任,如果不是我使他们觉悟,又有谁呢?既不能把责任推诿给他人,也不会卸下这份责任。
请问,这样的伊尹,会是一个千方百计用尽心机求见成汤的投机政客吗?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