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
9岁女儿放学回来,我问她今天在学校过的怎么样,开心吗?她说不开心。
今天没有语文课,我没带语文书,结果语文张老师占了别的课来上课语文课,看到我没有书把我批了一顿说:“真的服了你,语文没带就算了,连道法书也不带。”
女儿说她很委屈,我明明带了道法书,张老师总是冤枉我。
我说咱们每天主课的书还是应该要带的,把书都带上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了,女儿立马很大声音对我说:“今天本来就没有语文课的。”
这时她有情绪了:“我本来没什么事了,就是你问我学校的事让我想起来心情就不好了,我讨厌张老师。”
感受:女儿对我说话有情绪,声音很大的时候,我有点难过,她没有理解我,我明明很心疼她的,每天回来我都会问她在学校怎么样,开不开心。
需求:需要温柔的女儿,我想要和女儿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心平气和的对话。
请求:女儿以后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或者受到委屈,需要妈妈的安慰和抱抱,我要第一时间把爱和关心说出来。
我的理解与思考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多,一句话,一个词没有用好,好事变成了坏事。孩子生气,妈妈委屈。好好说话,任重道远。
回到场景,哪里出了错?
就是“应该”惹的祸。
应该要这样,应该要那样。
当对方有情绪的时候,我们还跟她讲道理,结果就是你不能理解她,反而更加激怒她。
这个场景,我们怎么来同理孩子?
四个问句复述确认了解ta的四要素:
你今天没带语文书,临时要上语文课,被语文老师批评了,对吗?
你现在感觉特别生气,难受,对吗?
当时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有同学帮助你吗?如果妈妈能感应到送给你就好了哈,如果书能藏在你书包里就好了啊。
以后你想怎么做呢?
几个问题代替说教,既有共情又有针对以后的措施与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同意吗?
看完场景看需要
针对这个场景,妈妈的需要是什么?
是沟通,理解。
像事例中妈妈说,我需要一个温柔的女儿,需要平和的对话。太具象的需要不是需要,是要求,你知道发出要求会遇到什么吗?
对不起,我不是温柔的女儿,你还要我这个女儿吗?
我不能心平气和的对话,我们还要对话吗?
如果需要聚焦在沟通和理解,不具体到某人,又会遇到什么?
我需要沟通,那我会寻找合适的机会找女儿沟通,听到妈妈说得话让自己不愉快时指出来,帮助妈妈说话更有情商。
我需要理解,妈妈在学习如何做好妈妈,当妈妈做错了说错了,可以得到谅解和理解吗,妈妈不是无事找事聊话题,是真的关心你的情绪,希望你开心,只是妈妈词不达意,还在努力,请你支持我,理解我,谅解我,帮助我,好吗?
你看,就沟通和理解的需要,是不是一样可以达成目标,帮助孩子情绪管理,帮助孩子更好的爱妈妈。
人与人之间,不是要求、命令、而是需要和请求。尊重彼此,尊重需要,非暴力沟通,幸福似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