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上数学——触动童心的数学文化课,初看题目后的第一反应是:文化课如何理解?在数学中如何体现?脑海中浮现出的就是数学书上的你知道吗?老师们平时的处理方式就是读一读,看一看,最多想一想,然后就结束。带着这样的疑惑,用了3天的时间完成了第一轮阅读。
宋乃庆教授的序言中谈到:数学文化进课堂也是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 )研究的重要实践主题。
李文林先生归纳提出在数学教育中有机融入数学史的“四个有利于”的价值:“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方法和思想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活的数学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品质、培养良好的精神。”
安淑华教授谈到:触动同心的数学文化课——在我看来,这是超越传统数学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论的新突破。只要我们以育人为本,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根据各自的文化经历来体验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此过程即教育树人的过程。
时代在进步,人类在高速发展的时代进程中,需要持续、高质的开展课改,可以说,深化中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就是,塑造充分彰显数学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数学育人力量的“数学文化课”。
读到这里,我对数学文化课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有趣、好玩,因为好奇摆脱恐惧。
数学的高超高妙和有用有力之处,或许就在于:“算”中有“证”,“证”中有“算”,“算”与“证”内在交相呼应统一。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最根本的学科素养应是“计算”与“证明”!而这也是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宗旨追求。
显性的数学知识形态是数学文化的隐性形态;隐性的数学精神形态是数学文化的显性形态。数学思想是数学文化的核心。
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的发现和发明,既是审美的过程,也是塑造美的过程。
数学文化是人类发现、创造数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数学知识体系和所蕴含的数学思想精神的统一体。
当数学的文化意义辐射到教育活动中,必将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激发人、鼓舞人并且促进人在思维、思想、情感和精神等方面得以完美释放与塑造的化人功能,这正是数学的“育人品格”。
那么,究竟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切实激发儿童的诗性智慧呢?要让儿童真正领悟数学家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总计。不仅要鼓励儿童的奇思妙想,而且包容儿童的胡思乱想。教师要善于天真着儿童的天真,追问着儿童的追问,迷茫着儿童的迷茫,兴奋着儿童的兴奋。
对数学文化课越来越好奇,但我想到的经典文化一直在课堂,这对一线数学老师来说两难:一难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找素材,二难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把丰富的内容想深想透。这是在我看10个案例之前最大的困惑。
基于数学就是一种文化这样的一个广泛的意义来理解,通常的数学课就可以说是数学文化课,这在逻辑上没有矛盾。如果对数学文化课的概念从特定的词义上去理解和界定,数学文化课就特质充分彰显数学文化价值、充分发挥数学育人力量的数学课。
此时,困惑依旧,如果,需要上一节数学文化课,选什么内容好呢?没有特定的文化,如何契合主题呢?落脚到育人。
迷上数学让我迷上数学,让我好像重新拾起初高中、大学的数学教材重来。这算不算一种迷上数学的表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