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
陈寔出身微寒,从小聪慧,立志勤学,坐立诵读,手不释卷。年轻时,在县里任小吏,县令邓邵慧眼识才,看他气质不凡,大可造就,便保送他,进太学学习。
学成后,他回家乡当了亭长。不久后,被提拔到山西闻喜做官,干了一段时间又调回河南,出任太丘即河南永城的主官,大家敬称为陈太丘。
陈寔担任太丘长时间,安抚以德,体恤以仁,爱民如子,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佳话。
有一年,闹饥荒,很多人都找不到工作,有的人被逼无奈,只好做了小偷,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有个盗贼潜入陈家,藏在了梁上,准备等人都睡了以后偷点东西去卖。
陈寔其实早就发现了,可是他并不声张,也不惊动小偷,而是把儿孙们都召集到厅里,神情严肃地说:“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
意思是,一个人,怎么可以不奋发努力呢?做过错事的人,未必本性就是恶的,只是平时习惯不好,以致最后走上邪路。这样本来可以成为君子的人,也就变成了小人,成了‘梁上君子’了。你们抬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盗贼听后,满脸惭愧地从梁上跳了下来,狼狈不堪地磕头求饶:“陈老爷,我知道错了。请您原谅我。”
陈寔把他扶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看你的模样不像恶人,大概是被贫困逼迫才这样的吧,只要以后改邪归正,你依然会是一个君子。”
陈寔又叫人取绢两匹,送给那盗贼:“去吧,不要再犯。这点本钱,做点生意吧。”
那盗贼没有想到陈寔这样宽宏大度,他感激涕零,拜谢后拿着绢走了。从此,他立志发愤图强,成了个好青年。
东汉后期,宦官弄权,大兴“党锢之祸”,对士族名士进行迫害。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朝野上下士人多被株连,陈寔也未能幸免,回乡闲居。党锢解除后,陈太丘屡征不起。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八十三岁时,病逝于家中。
陈寔为官廉洁清明,深受百姓爱戴,各地赶来吊祭的有三万多人,大将军何进也遣使出席,为之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豫州刺史为其褒功,建庙、作谥封墓,图像百城,号召社会向他学习。
陈寔的思想品德对后世影响巨大。汉代著名文学家、中郎将蔡邕亲撰墓碑和庙碑。《二十五史·后汉书》为其立传,时人把陈寔和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并尊为“颍川四长”,载入史册。新中国成立后,曾将陈寔的事迹编入中学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