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王莽九年制学校 刘亚平
【设计思想】
本文是一首文言诗歌,但是所表现的内容从话剧方面更容易来理解和学习,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让大家以话剧的形式来进行赏析,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同时让学生分角色演读课文,在研读中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诗歌,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还不够,因此要彻底的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一方面需要从字词抓起,深入探究词语的用法,理清课文内容结构。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详细深入的引导,注重朗读和积累,尤其在赏析的过程中需要以趣味的形式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法指导】
诗歌教学要注重朗诵,赏析和创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里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补白,以话剧的形式来进行赏析,更容易理解诗歌的内容,全面调动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能力。
【教学策略】
自学--- 品析—— 表演—— 感悟——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体味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品评鉴赏,理解诗歌的思想意义。
2、用吟诵沟通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教师解说:请同学们观看视频展现的几幅战争画面。观看后老师问:大家有什么感受?
老师接过学生回答导入:战争意味着城市毁灭,战争着意味田园荒芜,战争意味着百姓无家可归,战争意味着人民妻离子散?一代诗圣杜甫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切的体会,在唐王朝长达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中,神州大地已经是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的战乱恐怖景象。安史之乱中期,唐王朝军队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杜甫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出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今天,我们随着诗人的描写走进那恐怖的战乱时代,走进石壕村那个在战争中家破人亡的不幸家庭,去感受战争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2分钟)
二、授新课
活动一、检查预习
1、字词过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3分钟)
读音:第一组:吏()逾 ;)邺()城戍()老妪()泣)幽咽()
文言词义:
第二组:暮投()石壕村老翁逾()墙走()吏呼一何()怒听妇前致词()
第三组: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第四组:惟有乳下孙()老妪()力虽衰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2. 学生自主通过课文注释,扫清字词障碍,翻译全诗,以白话形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读懂读通课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活动二、以话剧形式赏析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品读诗歌,想象诗歌中描写的场景,用声音传达诗歌的情感,用表情表现诗歌的情感,做到眼到、声到、心到。(老师提醒:注意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顿挫;注意朗读速度和重点词语)
2.让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人物、地点、事件。
人物:老妪 石壕吏
地点:石壕村 老妇人家
事件: 夜捉人
2.从一句话谈感受
(1)自读课文,揣摩语句。
(2)让学生试着每人说一句话,把自己读课文后的感受告诉大家,用这样的句式:
(我听到—— ?
从---- 这句诗里,我想到了,
从------这句诗里,我感受到了 )
3. 学生依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话剧的角度,分角色以白话形式进行话剧表演。
教师指导:
(1)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及内心感受,感受人物的丰富情感,石壕吏的怒,妇人的悲。
(2)语气恰当,可带表情动作,吐字清晰,声音洪亮。
(3)深层理解作者的意图。
教师读读题目、作者;
一个女生齐表演第一节;
一个男生表演第二节;
另一个女生演听妇前致词;
另一个学生演第三节剩余的内容;
老师演最后一节。
4. 试着概说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活动二重在让学生动脑、动嘴,以话剧的形式, 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让学生概说人物形象,提升学生语言概括能力。
活动三、 学习艺术特点: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理解主题(10分钟)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诗能够以非常少的语句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呢?
提示:思考并回答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题中的第一小题。
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对诗歌中差吏的神态、动作、语言进行合理的补白,同时也对老妇人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进行合理补白。
归结: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藏问于答、明暗结合,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复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的致词中暗示出来。
深入思考:为什么诗人要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呢?直接写官差是怎样抓人的、怎样逼问的,不是更能反映官差的凶暴、从而更突出老百姓的痛苦吗?诗人又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提示:我们国家现在还征兵吗?征兵的目的是什么?(保家卫国)唐朝当时发生安史之乱时为了平定叛乱也得征兵,只不过需要的兵力太多了,以至于征完了所有能够入伍的青壮年男子还不够,所以只好采取捉人的方式把那些老年男子,未成年男孩逼上战场。诗人看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内心是痛苦的,但他毕竟身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认为唐朝统治者平息那场战争是正义的。他既同情百姓又觉得唐朝政府捉人没错,可以说作者的心情是极其矛盾的,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战争。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想象探究归纳,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处的阶层,本文的写作手法,本文的主题思想。
活动四、比较阅读《新安吏》,主题和手法有何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 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和认识水平。
全诗小结:(2分钟)
主要人物:老妪、石壕吏
通过什么描写展开情节:对话描写
全诗内容的核心: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在普通的七口之家中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妪夜往。父子、兄弟、祖孙、婆媳,无一不受到残酷战争的迫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在诗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现。
三、作业:
1.想象并补写(300字以上):
老妪和她的儿子如果不死,战场归来看到的石壕村会是怎样的情景?
3. 背诵默写全诗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积累文言词句。
板书设计:
石壕吏
吏 夜 妇
呼 捉 啼
怒 人 苦
残暴 苦难 同情
忧
国 忧 民
【设计意图】 醒目地告诉读者本文所展现的思想内容,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的同情。
教师寄语:
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危亡,诗人的情感煎熬,这一切都是战争惹得祸。时至今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还有许多的战争正在继续着。然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都是灾难!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让我们珍惜和平,让石壕吏的故事不再重演!
视频播放和和平鸽动画音乐。
【设计意图】 德育渗透,教育学生珍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采用了转换文体的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言诗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话剧形式,通过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读懂诗歌,理清诗歌内容,以话剧形式展示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和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感悟,增强学生在诗歌学习实践中的感受和体验,顺应语文学科中文言诗歌的教学特点,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 ,及对诗歌感情基调的理解,读诗不仅停留在对诗句的朗诵上,更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内涵,深入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及对官吏捉人行为的深入解读,结合时代背就不难理解。
以转换文体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到话剧表演,每个角色派一名同学,老师也加入,通过短暂的话剧表演,引导班级中的其他同学进行积极的评价,相互评价,交流看法。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朗读不够充分,对朗读的节奏、重音强调的不够到位,比较阅读没有很好地指出比较的角度,应该选择写作特点就一点进行详细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比较,在比较中感悟。
学生的个人观点还不够鲜明,理解不够深入,停留在表面,应当引导学融入时代背景,站在作者的所处的社会阶层深入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