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自己的寒暑假吗?
今天中午走在路上,旁边突然传来一声“女高音”:待会儿还有钢琴课,不要忘了数学。 后面紧接着又有一句不同音调的“女高音”:你马上回去做作业,下午再去英语课。
我下意识朝着声音望过去,看到一前一后两位妈妈用电动车载着自己的儿子,刚才应该就是她们发出的提醒和命令。妈妈们面色都很严肃,可能因为天气太热,太阳太晒,尽管有遮阳帽,她们汗流浃背,头发黏在额头上,脸颊上,面部皮肤也显得通红。但是她们还在卖力地赶路,并“提醒”(或者“通知”)自己的娃抓紧学习,不管是学习文化课,还是“兴趣爱好”等。
再看孩子们,前面孩子显得比较平静,似乎可能大概老妈的提醒不是在提醒自己吧....后面的孩子似乎皱着眉头,很不情愿,也许可能他并不想去做作业以及上课,只是不得不去。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深切体会寒暑假补习的孩子们的心情。大部分孩子都是佛系状态,磨洋工。性情比较开朗的孩子们会和补习老师以及小伙伴们交流下心情,而比较内敛的孩子会很安静,手机才是自己的寄托。
我发觉,这些孩子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家境十分优越,家庭氛围温馨。 这些孩子们每天开开心心,即使不喜欢补习英语课或者其他科目,但是他们很喜欢表达,主动问问题,主动和别人交流,常常是话题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身边总能聚集一堆小伙伴,很有主控力。他们时不时聊到自己的家人,提到的都是家里比较开心的事情,一般都是家里有一两位“段子手”,或者提到父亲母亲相处的幸福点滴。
第二类:家境很优越,家庭氛围一般或者僵硬。此类家庭中的孩子们就有两个极端,一个是特别傲气,一个是特别冷漠,前者是老师们不能说啥,一说话可能就和你对着干;后者是老师们说啥,他们可能置若罔闻。
第三类:家境比较一般,家庭氛围一般。 此类家庭中的孩子们大多比较内敛,有的也比较胆小,缺乏主见,能吃苦,习惯性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后一位(比如大家提出一个建议等,他们会顺从别人的想法,即使自己可能需要牺牲多一些时间或者其它东西),但是偏科很严重,而且英语的口语和听力会比较偏弱。他们一般不主动与他人多交流,很少不会谈论自己或者家人,但是会倾听第一类孩子们。他们即使不喜欢这个补习,但是会迎合家长的意愿。
可能我的分类会有遗漏,不过也涵盖了大部分情形。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名英语老师,更多的是一名心理老师,给不同的学生以心理辅导。 依然记得以前班里有一位女生开始不喜欢学习英语,但是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发觉她文笔很好,于是从她的优点谈起,慢慢打开她的心扉,我的一句“你平时肯定都特别为别人着想,特别是家人,总是刻意忽视自己吧”, 让她哭了很久, 待她平静后,她和我提到了很多自己的故事。而且, 后来她也在英语学习上有了进步!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们很愿意学习,体验新的知识,新的技能,进入新的世界。什么让他对新事物比较厌烦?什么让他对他人紧闭心门?什么让他变得盛气凌人?什么让他全身长满刺呢?
也许可以从孩子的幼年时期和童年时候思考下。 他在幼年有安全感吗?在童年时期很自由吗?
我想,老师们也是可以多做一些思考,尽可能帮助更多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