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中午的时候,村支书刘小专告诉我们,村委会已经在修武县城里定了饭店房间,请我们知青到县城吃饭。这让我们感到很不好意思,原来以为村委会就是在村里准备一些饭菜,那年我们最初来到马范桥的时候,村里就是在大队部烙油馍煮甜汤,招待知青和送我们来的知青家属。油馍就用葱油和面做的饼,在地上用石块支起一个生铁做的圆形铁鏊子,下面烧着的是麦秸,用一根竹片在鏊子上翻转着油饼,吃起来非常香,五十年过去了,我们依然难以忘记那个令人激动的场景。
刘小专书记说:“当听说我们知青要回马范桥的消息以后,村两委会班子就开会专门研究了接待方案。关于吃饭问题,当时做了几个方案,其中就有烙油馍喝甜汤吃大锅菜,可是大家觉得,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都已经提高了,知青们几十年才回来一次,村里必须表现出热情欢迎的态度,所以决定就在县里的食堂订下酒席,好好的款待大家。” 村里的人都把饭店叫做食堂。说句实在话,我作为一个知青,虽然在马范桥出过力、流过汗、抛洒了青春,也流过血,度过了自己人生最艰苦的岁月,但是并没有比一个普通社员做出更大的贡献。尤其是我们这些知青离开马范桥之后,也没有能够再给村里建设出过什么力,五十年后重回我们的第二故乡,这一群白发苍苍的退休老人却受到了乡亲们如此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感激之情。
从马范桥到县城大概有三十里地,我们和村里的乡亲分别乘坐自己的车前往修武县城,饭店位于县城里的南关大街,也是当地的美食一条街。来到修武县城再次勾起了我的记忆,我们的马范桥知青点前后有过三位带队干部,他们都是来自修武县机关和企业的干部,第一任带队干部孙世祥是修武县招待所的所长,第二任带队干部古继轩是修武县木材公司的干部,第三任带队干部叫贾立士,他是教育局的干部。带队干部常年吃住在知青点,帮助知青解决生活安置方面遇到的困难,协调知青与村里干部社员的关系,处理知青生产劳动中发生的问题,负责知青的培养教育和思想工作。带队干部是连接政府和知青以及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岗位上,陪伴着我们走过来那一段艰苦难忘的岁月,他们与我们知青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弟弟后来到县农机厂工作,还继续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照顾,我的父母都很感激。
数十年后,当我们再次来到县城,看着完全陌生的环境,想起那三位带队干部,他们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眼前,茫茫人海,岁月沧桑,不知道他们又会在哪里?
6.
在修武县城的饭店里,马范桥的乡亲们盛情款待了我们这些回家看看的知青,这里不仅有美酒佳肴,更有乡亲们浓浓的亲情。
走过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思念。大家围坐在桌前,思绪隔着五十年的光阴,倾诉着半个世纪积攒的思念。看着身边的乡亲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有着说不完的话、抒不完的情、唠叨不完的往事,却在欢声笑语中一解乡愁。郭振勇同学首先端起了酒杯代表我们知青向马范桥的父老乡亲致敬:“今天重新回到马范桥,受到了咱们村里干部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感受到了乡亲的深情厚意,当年的亲人还是那么亲,心中的激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敬上一杯酒,以表示我们知青对父老乡亲的衷心感谢!”心情激动的小勇同学还流下了热泪。
接着村支书刘小专也代表我们的第二故乡人民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自从知道咱们马范桥知青的老同志想回家看一看的愿望,大家也很激动,我们村两委就马上开会研究了接待知青回家的方案,对于这些为马范桥建设做出过贡献的知青们几十年后再次回到第二故乡,我们一定要表示出我们热烈欢迎的态度,并做出了具体的安排,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我们马范桥干部群众的深情厚意,另外也希望你们能常回家看看,不管什么时候来我们都欢迎你们……”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一代人的历史,一千七百万知青汇成滚滚洪流,遍布了祖国的山川大地,知青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那一方热土,他们与那一方热土、那一方人民也结下了朴素而深厚的情感。五十年过去了,马范桥知青作为知青长河中的一滴水,虽然没有建立起什么丰功伟绩,我们也曾在中国的知青历史上留下了自己浓抹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回到自己的第二故乡,与乡亲们共叙多年知青情怀,感受第二故乡的新变化,共话今日美好生活,大家心潮澎拜感慨良多,共同举杯,一切尽在不言中。在相互敬酒之间饱含着乡亲与知青之间的情谊,觥筹交错的场景让回家再次形成了热闹的高潮。
时隔五十年的回乡之旅结束了,知青们搀扶着八十八岁的老书记走出饭店,大家与乡亲们一一挥手告别,双手紧紧的握在一起。马范桥村党支部书记刘小专向老知青们发出了再相聚的邀请,我们也承诺一定会再回来看望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