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这一段特好玩,说孟子到滕国去,大家知道滕文公是孟子特别喜欢的一个学生,也是国君,孟子到滕国去的时候,在上宫宾馆居住“馆于上宫”,那这是非常好的招待所了。“有业屦于牖上”业屦就是还没有织好的鞋子,它也是个财产,它不是穿破的鞋子,有人把这个鞋子织了一半然后放在这个户牖上,就是那个窗户上,放在窗台上。
“馆人求之弗得”后来宾馆里的工作人员来找,找不着了,说那个鞋子怎么织了一半放那不见了?有人偷了这个鞋子。“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是不是跟孟子一块来的人把它藏起来了?这句话说得很委婉,叫“廋也”,实际上就是窃。是不是跟着孟子来的人把这个东西给偷走了?
“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你注意,这个“曰”字没有主语。这个“曰”字过去有人解释是孟子曰,怎么读都不顺。假如你说宾馆的一个人看到咱们这来了一位国宾,国宾带了浩浩荡荡一大堆人马,结果丢了鞋子,说是这国宾偷的吗?然后国宾站出来讲,你觉得我是偷鞋来的吗?孟子不至于跟馆人去这么对话,而且我觉得馆人也不大敢这样问孟子,所以你如果认为这个话是孟子说的,后边的话就讲不通了。
我觉得最佳的解释是什么呢?就是有人解释说这个“曰”是另外一个人,就是这一段话是发生在孟子和学生之外的两个人之间。这个馆人找不到鞋,很着急就问:“这是他拿走了吗?”然后另外一个人过来讲了这么一段话。这时候可能是这段话被孟子的学生听到了,然后记了下来,就会很有意思,很温暖。
这个人说:“子以是为窃屦来与?”你觉得孟子这么大的人物带人来是为了偷草鞋?“殆非也。” 就这个解释的人说,肯定不是。
“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这个第三方来解释的人说了什么呢?说,我估计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孟子开设他的课程招生,“往者不追”就是有人像盆成括这样的人学到一半跑了,绝对不会追着说你回来,还有下半段的学费呢。不,不会。“来者不拒”,来了的人我就教,因为叫有教无类,所以只要愿意来跟着我学习的,我就教。“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只要他们内心有向学之心,带着一份想要求学的态度来了,“斯受之而已矣”孟子就会接受他。
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事应该不是孟子的学生做的,再加上孟子也不管这事,孟子根本就不考察这些人的政治背景,只要愿意来就接受,愿意走就走,所以你说就算有个别的人把那鞋带走了,也跟孟子没关系,大概是这么一个意思。总之孟子是有知音的,这个知音很了解,孟子的人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