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不在正史之列。但自读了《明朝那些事》之后,便对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后的那一段历史充满好奇。历史课本上看不到的那一段故事引起了我的兴趣。正好遇到了这本《南明史》,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厚厚两大本,能够满足我对南明历史一切好奇。
作者顾诚,当代公认的明清史大家,被誉为“学术苦行僧”。此话不假,翻开厚厚两本《南明史》,会发现顾老治学之严谨、思考之缜密,当得明清历史大家之名。“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正是顾老的真实写照。正因为治学严谨,顾老留下的作品并不多,而这部《南明史》是2022年再版的作品,在孔夫子旧书城上曾一书难求。
公元1644年,世界历史的进程走到十字路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我国则正处于明末清初,崇祯皇帝自缢而死,大顺皇帝李自成攻入北京,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放满清入关。此后中华土地上三分天下,进入战争纪元,分分合合、你争我夺,百姓流离失所、横尸遍野,开门迎接是横征暴敛,关门抵抗是血腥屠城,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
历史进程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史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如果把既成事实都说成是历史必然,那么,学习和研究历史就么有大大用处。如果要讲必然性,明朝灭而以后,中国仍将建立一个封建王朝,这是必然;但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权,满清政权?还是大西政权?或是大顺王朝?这是偶然性。
顾诚
本书,一边为我们串讲历史,一边为我们提供文献资料予以佐证,同时还负责任地为我们纠正在野史视角下的人物评价,这就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治学的态度。比如对史可法的评价,作者不止一次提出, 在文学作品的渲染下,我们对这个人物的评价过于褒扬,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是基于对历史清醒的认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南迷你弘光朝廷,建立初期就分为两派,为维护各自利益真是不用其极,什么正人君子,完全是跳梁小丑。东林党人,再也不是那些硬骨头们如杨涟、袁化中、左光斗等撑起正义和君子,而成为如钱谦益、史可法这样“识时务”者的道场。史可法以身殉国,但不能否认他在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和在对清朝态度暧昧软弱这两件事上起到的坏作用。我想,读历史文献佐证的正史,公正评价历史人物是我们读史的基本要求,这和我们随便拿一本小说或者戏说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
读史,真的不适合碎片化,也不应该快餐式。大部头的历史学术性书籍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向。不是说读史明理、读史增信、读史力行吗?这句话没毛病,但历史和历史不同,有的内容断章取义、观点偏颇容易带节奏。如同鸡汤,有营养的鸡汤可以让人轻身健体,而毒鸡汤,这能令人消磨意志、扭曲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