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学时也学过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但我仍然是个正儿八经的历史小白。
说到某个有名的历史事件,我可能会知道一点皮毛,毕竟课本上提过。但是真要论起涉及的具体内容来,我就俩眼一瞪彻底傻眼了。
在读《南明史》之前,我连南明所指的朝代都不甚清楚,不是说“唐宋元明清”嘛。
读罢之后才知道,崇祯之后的大明,像当初的东晋、南宋一样,偏居江南,仍然延续了二十年,是为南明。
就是这短短的二十年里,大顺军、大西军、清军、明军混战不断,南明朝内则各种权力纷争,文恬武嬉,其最终的灭亡虽然是历史的必然,其过程却是跌宕起伏,读之令人感慨不已。
历史有不同的写法。同一件史实,如果只将其最戏剧化的部分以精彩故事的方式展示,或者直接给出相关的结论,读者读起来当然会轻松有趣,但却嚼之无味,难以引起更多思考和共鸣。
顾诚这部《南明史》读起来,则全然不会有这样的顾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严肃、严谨。这缘于他秉直的品性,视学术为生命,潜心治史,是公认的“学术苦行僧”。
作者根据详实的文献资料,加以自己的去伪存真、相互印证,对大顺军以及南明几任政权的历史命运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大顺军攻克北京之后,曾经有机会统一中国。但是李自成等大顺领导人未能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在接管区内大搞追赃助饷,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军事上也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从而做出了错误的部署。
而其深层原因则是李自成缺乏政治经验,又无高人指点,一直以流寇的方式存在,没有做好根据地和政权建设。不论清军是否入关,他的这个政权都很难持久。而李自成意外去世后,他的继承人没有一个能够挑起大梁,大顺军成了一盘散沙,这些都足以说明其失败带有必然性。
而南明几个朝廷都因为“定策”的时候过于依附武将,弄得文武交讧,将领纷争,持续不断的内耗使得朝廷无暇他顾,根本谈不上恢复国土。而这根子居然可以追到名将史可法那里,正是他的优柔寡断,使得自弘光政权开始朝廷就大权旁落。
至隆武政权,虽然隆武帝有血性、有政治见识,也关心百姓,颇有中兴之主的气概,但其处境却愈加艰难,受制于郑芝龙等武将,空有抱负而难以施展。
南明的高官们为了谋取利益而在“定策”上罔顾实际情况,为了保住自家利益而不愿与清军对阵,甚至连朝廷和皇帝的威严亦不放在眼里,如此君臣关系令人咂舌。朝臣之间同样你争我斗,各打小算盘。
凝聚力的严重缺失,或许是南明政权迅速消亡的根本原因。
南明短短的历史,其波谲云诡、纵横捭阖读来既让人拍案而起,又让人扼腕叹息。许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也在作者精细的刻画下更加丰富、立体起来,比如对史可法、黄宗羲、张岱等人的分析就是。
然而历史就是如此,特别是在大转折的非常时期,每个人的表现千差万别,很难将其归纳入何种模式。
正如本书封面上那句“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这是人性的荒唐,也是历史的真实。只希望人类能够真正早日做到以史为镜,匡正厥失,少些“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