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历史的长河中,历朝历代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我们去探索。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历史人物的对与错、是与非,单是一段历史本身,就教会我们明理、增信、崇德,直至身体力行。
一直以来,我都对历史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直到读到顾诚老先生呕心沥血、查经据实而写就的《南明史》。这本书中,顾诚老先生对南明那个时代真实场景、历史著名人物的高度还原,竟然颠覆了我的信仰。
原本我所信服的那些“仁人志士”,从小敬仰的为抵抗外族奴役,而不惜断头的大人物,竟然只不过是加速南明灭亡的助推者。
这本书,真的让人心生感慨,不由得扼腕叹息。
叹治史之严谨,向顾诚老先生致敬
《南明史》的作者顾诚,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公认的明清史大家,以治史严谨著称。
老先生一生性情耿直,视学术为生命,为此,世人给了个“学术苦行僧”的称号。“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这句话可以说是先生治史严谨的真实写照。从这本书中,也得到了验证,哪怕一个字,一句话,先生都是经过大量史料考证的。
更为难得的是,大量枯燥乏味的史料,老先生呈现给读者的并不晦涩难懂,可见先生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迫于压力,他忍痛扔掉了自己收集、抄写的资料,把更多的专注力、求真的精神放到了明末农民起义史事的研究上,在那个时代这是所允许的。
治史不易,在他弟子的眼中,先生的毅力和坚持,是他在熬夜、喝浓茶、抽 烟、失眠、忍饥挨饿的体现,而他传世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老先生也说,自己的成绩得自于勤奋,还要养成坐图书馆的习惯。一大早,先生就会骑着自行车,带上稿纸、笔记本和一个馒头,直奔图书馆,中午以馒头充饥,但凡有误字漏字,都会以红笔圈出,再次找出出处,进行核对。
向顾诚老先生的严谨、勤奋致敬!向老一代潜心治学,严谨治史的学者们致敬!
哀南明以悲歌,这段历史让人扼腕
南明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算不上是一个朝代。它是指公元1644年,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清军进入山海关问鼎中原直至康熙三年,也就是1664年夔东抗清基地覆灭,这一时期的历史。
这段时期既是大明的延续,也是清初的发展与壮大。
都说历史为成功者书写,不管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戏说,还是李自成进京后并未迅速腐化的考评,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余小小水珠一点儿。
而清兵入关之后,明朝残余势力盘踞在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然而,却不思进取,只是围绕着立谁为新帝而彼此攻讦,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得失和心里的那点小九九,为南明政权的覆灭埋下了隐患。
比如在弘光政权的拥立问题上,按伦序、按地理优势,朱由崧都是最佳人选,可是由于东林党人的私心,害怕朱由崧上位后会为往事打击报复,以钱谦益、犹豫不决的史可法为首的旧势力,竟然想舍近求远,去迎立潞王朱常淓。
而这也为后面马士英与史可法的相互攻讦,埋下伏笔。
我们一直都在敬仰史可法的可歌可泣,他居官廉洁勤慎,在战斗的最后关头宁死不屈。然而,他位高权重,却在政治生涯、军国大事上的决策,犹豫不决,导致严重的错误,不得不说,他对弘光朝廷的覆灭负有直接责任。
换言之,东林诸人党争加速了弘光朝廷的败亡。
曾经的南明的各种政权,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曾经也离中兴差了仅仅一步的距离。只不过权利之间互相倾轧,党派争夺,让原本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长时间、大面积的无核心政权的真空状态,才会让外族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侵占我大好河山,剃发结辫,三次深入内地进行残暴的烧杀掳掠。
可以说,争权内斗才是导致南明时代终结的根本。每每读起,在字里行间竟然感到深深的可悲,以及处处充斥着的人性之荒唐。
写在最后
这本书,钩沉史料,精密考评,每每让人醍醐灌顶。
细细读来,明末清初,也可以说南明的这段历史,群雄争霸,波澜壮阔,仿佛把人带到了那个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年代。
书中,在描写弘光帝被手下叛将活捉献给清廷时,老先生特意摘录了一段屈辱凄惨至极的文献:“田雄负弘光皇帝于背,马吆唤执弘光二足。弘光恸哭,哀求二人。二人曰:‘我之功名在此,不能放你也。’弘光恨,啮田雄项肉,流血渍衣。”
我们在体验那“残山剩水”被入侵者一寸一寸蚕食的悲凉的同时,又何尝感受不到那种无耻行径赤裸裸展现的人性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