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词汇释义: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刍狗”,本章的关键点就是在三个词汇(刍狗、橐龠、多言)上,“刍狗”即其一也。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balabala,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又魏源《老子本义》言“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由是皆将“刍狗”理解为草扎成的狗,祭祀用品。
居士实不敢苟同。
刍,本意为割草的人和割的草,后引申为用草饲养的牛、羊等家畜;狗,狗非犬。若在老子看来狗即犬,犬即狗,何以不写作犬?何以写个如此复杂的“狗”字?
按今人对古籍考究,通常认为,大者为犬,小者为狗。由“狗”字的最初字形,也可推知“狗”为刚生下来还没与母犬万全脱离联系的小狗(吃奶的狗崽)。同样的造字方式还有一个字:驹。这个被大家所能轻易理解,马为成年马,马崽为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在这里用狗字实意或同“豢”。而刍豢一词只到三百余年后的《庄子》《孟子》中始出现。刍,指吃草的牲口,如牛、羊;豢,指吃谷物的牲口,如猪、狗。刍狗当为刍豢的最初写法。
依居士所推,此句依今人更易理解且保留原义的理解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豢。(仁,区分之意)从天地的角度看来,万物没有分别,都像是自己豢养的牲畜。
从这个角度来看,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何不争就好解释了。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也很好解释了。
2、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同上,不再赘述。释义为:从圣人的角度看来,百姓没有分别,都像是自己豢养的牲畜。
3、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本章关键词汇之二。世人皆释其为风箱,若按风箱释义,居士始终不能领悟天地之对待万物、圣人之对待百姓,与风箱是有怎样的关联?又如何推导出后文“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见解?行文风格与老子“以可见可知之象,推不可见不可知之象,借以提出自己观点”的模式不符。居士苦思冥想,翻阅典籍者数周,终于发现“橐龠”另有其意。在此感谢《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