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05,6-7-1,滕文公章句下7-1》
今天是丁酉年壬寅月壬戌日,正月初八,2017年2月4日星期六。
【公孙丑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
一.孟子的中庸之道。
接下来这三天,孟子将通过段干木、泄柳、孔子、曾子、子路五个人的故事,论述何为过、何为不及,以及何为养。一句话,孟子版的中庸之道。
二.公孙丑的疑问。
孟子不肯主动去见诸侯,弟子公孙丑不明就里,就问师父了:"您教我们学为君子。君子不就是以济世安民为心吗?要想实现行道济民的理想,那就需要走世俗的路子,首先要能得到君王的任用,这样才能一展所学,经世致用啊。可我见您却不肯去见诸侯,不知道是什么道理?"
这个问题,前面有弟子问过孟子。
《孟子》这本书里,第一次涉及到同一个问题在《公孙丑章句下卷》,齐王派人来说,我本来要来见你,但是得了寒疾,如果你来见我,我将会接见你,不知道我能见到你吗?孟子答复说,我也不幸生病了,不能去见你。为此,孟子的哥哥孟仲子、好朋友景子都替他打圆场、做沟通。孟子见他们不能理解他这么做的道理,一五一十地阐述了一通,把他为何要以宾师自处的道理讲得很透彻了。
第二次出现在《孟子卷六》,弟子陈代也因为孟子不见诸侯而劝师父,何妨"枉尺以直寻",也就是说,委曲一尺,而伸直八尺。试图以结果论劝导师父。孟子讲述了车神王良的故事,王良能循正道,拒绝诡遇以求获,这才成为车神。
看起来都是不起眼的"小节"啊,怎么孟子这么大做文章呢?我想,那是因为除了亚圣,大多数人活在小世界里,凡眼就看不到亚圣的大世界,就好像小人之心无从度君子之腹,那就更遑论君子之世界了。
可见,学习《孟子》正可作为克己之小的方法,这是一场识圣之大的升华之旅。
三.段干木的故事。
1,孟子说,也不是不见,但是,见也有见的道理才见。古时候的读书人什么时候去见君王呢?惟有当他的身份已经确认为臣属的时候。既然已为臣属,就意味着肩上有官守之责,就该为了所承担的职责奔走,这叫做以官而见。如果还不是官员,那么,作为君王就没有出于职守上的原因召见他的道理,而作为读书人也没有出于职务上的原因去见他的道理。读书人是明白人,是明白人就该做明白人该做的事,什么是明白人该做的事呢?高尚其志,不见诸侯,这是传统。《论语》里学习过澹台灭明行不由径的故事,澹台灭明是以官相见的典型例子。
但是,所谓的不见,强调的是以道自重而不应当屈身拜访的行为。如果遇到尊贤乐道的君王,主动登门拜访,又怎么会有拒绝的道理呢?
2,魏文侯的时候,有位段干木,他还没有做官的时候,魏文侯来拜访求见,他跳墙回避不见;
鲁缪公的时候,有位泄柳,也是还没有做官的时候,鲁缪公登门造访,他关闭大门拒绝接见。
这两位先生的做法,孟子说,就做过头了。如果迫切地要见,追都追到府上了,也就可以相见了。
3,段干木,30岁以前是个奸商,专门从事马匹的贸易,名声不好。那一年他遇到了子夏,就拜子夏为师,跟随他到西河求学。学以入道的段干木"有文有行,声驰千里",他的同学有李克、田子方、吴起,都是那个时代了不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惟独段干木不肯出来做官。魏文王经他弟弟的举荐,极为敬仰段先生,就有了逾垣而避的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的段干木重操旧业,仍然从事马匹贸易的生意,这时的评价又完全变了。"人有厚德,不问其小节",不仅如此,"而有大德,无疵其小故"。
这是有传统的。
孔子评价管仲好享受的作派,丝毫不以为意,为管仲辩护说,这算什么,没有管仲我们还都是穿着朝左开襟的衣服,过着野蛮民族的生活呢。
可见,人须高远其志而大其心。
师父教我,任何环境下,如果没有强大的抱负和胸怀,就会选择安逸的生活道路;这样的人生没有升华的机会。
师父教我,人生没有方向的时候,惟有拥有精神食粮的人,才能够选择踏踏实实地扎下根来。不是因为有了方向才学习,相反,惟有沉下心来学习圣贤之道,才能最终找到你之天命的人生方向。
今年的主题是:
"抱负、胸怀、踏实、扎根"。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