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正面管教》导读部分收获:
1.不要把力气一直花在分析问题或是解探讨问题的原因上,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事出未必定有因,知因未必会改变。因为在找原因的过程中,不免会追究“是谁造成这个问题的。”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学习,明白了任何事情不是非白即黑的,也不是不能找原因,只是要注意用力分配。相信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他的理由,我们要带着好奇,去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当孩子愿意跟我们倾诉的时候,他会试着说出原因,这会让我们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让孩子这样去做,倾诉即疗愈,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2.没有一件事情只有负面的意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焦点要聚焦正向,昨天课上我们讨论了“力不从心”的正向意义,至少他还有心、有力,说明还在努力想要更好,有目标与愿望,有方向,学习焦点就是要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潜意识的东西要想改变,那就需要不断的练习,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至少我已经走在了路上。
3.相信孩子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相信相信的力量,如果孩子现在还很迷茫,他还没有改变,可能是我们低估了孩子遇到的困难,或是我们包办代替的太多,或是他还没有找到属于他自己的方法。
我们要给孩子放三权: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就像刘老师厌学课上讲的,一只跳蚤被放在一个瓶子里,他再怎么跳都跳不高。我们给孩子做的太多,就像是把孩子罩到了一个罩子里边,放到了一个玻璃罐里,让他和外界的、可以伤害到他的东西给他隔离开,但这个罩子又能罩多久,连孩子自己都说:不是我不做,是家长根本就没让我做,而且选择权本身就不在我这,责任也就不在我这,你不给我选择的权利,你不给我试错的权利,你还要求我必须要学会做这些。你剪掉了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
这些都是我们不相信孩子能够解决问题,其实我们可能真的换一个角度去看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做到相信,相信也就顺其自然的发生了。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评价,对于自己的看法,对于自我认同,他都有一个视角,每个人的路都是不一样的,但这个过程需要他自己去探索,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应对的策略,因为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培养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
4.不要一直追寻难以达到的目标,要找到目前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有期待不是错,但盲目过高的期待就会变成压在孩子身上的大山,让他透不过气来、看不见太阳。尤其是孩子已经没有成就感的时候,如果能根据他的现状,和孩子一起定一个他踮踮脚就能够到的目标,当目标实现了的时候,当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的时候,这才是他内动力到来的时候。但这些的前提是孩子有目标。
5.小小的改变会带来大大的变化
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一小步的改变,可能会带给滚雪球效应。要看到孩子“最初迹象”,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没有小改变的积累,不可能有一蹴而就大的改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都是同一个道理。
6.成功的例外经验可以引导我们走向问题解决的方向
焦点要聚焦成功经验,这里又强调了“例外”,孩子一直怎么怎么样,但有没有例外的时候啊,那这个例外就是他成功的经验,有了这个成功的经验,小小的改变就开始了。但这个前提是,这个成功的例外的经验是孩子自己摸索出来的,而不是父母或重要他人告知的。他自己发现的、意识到的,才能入心、才能有用。
7.孩子的自我认识是不断建构的
重新建构的理念。改变看问题的视角,去看到我们没有看到的一面、新的故事,或者说是闪光点和特殊意义事件。家庭是一个系统,当我们不断用重新建构的思维去看待事物的时候,孩子也会习得,他会在自已摸索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认识。
8.合作是必然的现象
接纳才有沟通,沟通才有合作,合作才有改变的可能。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是无法驾驭其它东西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扩大自己的容器,我们是孩子情绪的垃圾桶,当我们可以接纳住孩子所有情绪的时候,孩子才会相信我们,才会和我们沟通,当有了沟通之后,他才愿意和我们一起去制订目标、寻找答案。合作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9.如果没有用就不要固着,做些别的;如果有用,就多做一点。
辛辛苦苦犯错误、认认真真走弯路。明知道这个方法无效,我们还不停的在用,这就是我来学习的目标,就是要改变思维和语言模式。但这个真的很难,但再难也要去做,因为孩子比我们更难。
10.细节,细节,还是细节。
孩子天生敏感、身上自带雷达,不仅仅通过语言,他可以洞察到父母所有的微表情、身体语言,父母所有的起心动念,就连家里空气弥漫的味道孩子也都能敏锐的捕捉到。妈妈的稳是家里的定海神针,细节决定成败。我现在能做的细节就是管住嘴、管住嘴、管住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