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群里收到各种网上听课学习,自己以没有空为理由,想着以后听。慢慢地就忘了听了,可自从加入新网师有过这种心理,发现这样的拖延不但没有以后听,想后移(有的课无回放,有的课,我忘记听了(所以错过了很多。工作群里必须听得也不得不强迫听一会儿,拍个照就可以了。)
这种做法反应到生活中就是有好东西不舍得吃,慢慢地好东西就变质了,吃不到还增加了懊悔,记得母亲把过年时走亲戚互相赠送的好的蛋糕,母亲看到我爱吃,给我放到南屋(当时没有冰箱,南屋坐北朝南明显气温偏低)等到我上学时给我放到书包里让我带到学校留着吃,我不会因为爱吃而贪吃,不是到学校后马上吃,而是留着,留着慢慢地当真的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吃时才发现小脚蛋糕上已经长出来轻轻的一层小毛,当时条件差,明知道食物变质了,就不能吃了,可自己不舍得丢下,只能吃着长一层毛的蛋糕。刻骨铭心的记忆,再加上认知上没有改变,当初加入新网时候,看得好课总是想着找个有大空的时间好好听,可随着时间久远,找不到了或回放不能再看:再听了。
认知模式决定思维模式。改变才能有新的收获,于是每一次有好课,我也学会了今朝有酒今朝醉。昨天滨州市"强课提质"活动,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讲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思路"首先吴教授针对课堂中的问题及现象和深层原因进行了阐述。现在课堂中的问题是负担重,效率低,没后劲,主要原因是知识结构,扭曲教学方式,单一措施,改变课堂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精选课程资源,丰富课堂结构。培养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如果一味的让教师怎么转变课堂,教师也许不接受,即使接受了也不会付诸行动。吴教授从基本常识说起,构成学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及学校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从这些方面引出知识的和作用。知识是连接学校老师与学生的桥梁,的确如此,因为学生要学知识,所以到学校来学称之为学生,因为教知识,所以老师到学校身份就成为教师。知识的特点,文本化,学科化,系统化。只是还有个特点,就是静态化,外在性和客观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也出现了它的双重性,动态性,内在性和主观性。学习方式需要变革的知识基础,关键是要提高核心素养必须超越学科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学生,除了按学科学习外关键是学了知识后要到社会上解决问题,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跨学科抽象性的角度来看知识分为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