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求同存异
在职场、生活中,求同存异好还是不好?
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说它缺乏一个特定的环境作为判断条件。环境的不同,最佳答案也会不一样。
说个生活细节,前天去广州拜访我徒弟的老板。临近饭点去吃饭,坐下来后,他老板问我们要不要喝不喝可乐。我说可以,我徒弟说不喝。
“服务员来2罐可乐”
“我也来一罐把”我徒弟赶紧补充一句。
他老板这时就噼里啪啦一顿开刷了,顺便换了大瓶装规格。
“不是不喝吗,你这人,不是我说你,你这样去请客户吃饭是不行的。客人喜欢可乐,你喝椰汁。如果你坚持自己的喜好,不知不觉一个小细节就拉长了与客人的距离,我说的意思你理解了没有”
“我知道了,就是要投其所好嘛。”我徒弟笑着若有所悟的样子。
“你理解错了,不是舔狗式地一眛附和客人。在不触碰到高压线的基础上,都可以尝试着为客人改变些已经养成的喜好习惯。如果你有糖尿病,那你得说明缘由,坚持不喝可乐啊。如果没有对身体不好的禁忌,为何不尝试呢?”
你看,求同存异是不是跟特定的环境有关,环境决定是否需要“求同”,并且我们常常所看到,甚至所经历的现象,都是求同和不求同的极致化。在任何环境下,都按统一的标准同化或者排斥下去,可结果往往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火遍全网的《大江大河2》里的宋运辉,如果没有主角光环,他根本就不会有接二连三的重用反转。
表面上,当然,人物刻画里,他内心确实是对事不对人,也并非锋芒毕露地为了表现自己。可最后,他不也开始怀疑人生了?在反问自己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他在针对人,在传递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的信号呢?
导演很有意思,在这个时候,安排了一个局外人给他解了困扰他的疑惑。我更愿意相信剧本原是对现实的凝练,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剧中找到自己曾经执拗的影子,下面是宋运辉去请教他师傅水书记的对话。
“几个月里,我做完了三个人一年的工作量,可是最后,领导一直没有嘉奖我。我的日子也就越来越难过了”。
“做人要收敛锋芒,尽量和身边的社会环境和谐发展。不一定要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你的同事们,或许不如你聪明,不如你敬业,但是他们也可以做一些他们能做的事情”。
“你要清楚,不是每一个同事,每个领导都能无条件的支持你理解你。如何更好的协同各种人,让不同的意见达成一致。这是你以后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再来看一个群友四月如川提供的反向例子。
我想起刚毕业几年,在工作上遇到的一件事。我负责的一台进口仪器出了问题,厂家工程师来维修,对方是一个北大的硕士,我啥也不懂,凡事就低声细语的。
但是那个工程师因个人能力问题没有完成维修,然后讲了一堆理由,请求我签下因为仪器本身原因,无法完成维修为由的好评售后单,并解释这个只是给自己公司备案,不会对我有任何影响。
刚开始我不接受,因为我们公司付了维修费用。对方的各种强势和解释相持不下,最后我还是妥协了,心想,反正他修不了,帮他签了吧,让他早点回去,都不容易。
我再随便找个理由跟领导糊弄过去,这样双方都轻松。结果很不巧,上级领导还是知道了真相,直接冲到工程师面前,呵斥他今天必须把问题解决,解决不了就如实作个书面说明,坚持拒绝在这张售后好评单上签名。
售后工程师依然用说服我的口吻在试图各种解释。很不幸,同样死缠烂打的方法激怒了领导,他当场把那张售后维修单撕了。工程师一看这出乎意料的架势,只能被逼立下军令状:“没修好,我就住你们这了”。
后来仪器维修好了,领导特别诚恳地为撕维修单的事向工程师道歉,并重新打印一份出来签名,最后让司机送他到机场。
在上面这个标准化的求同故事中,我看到了四月如川和他领导求同存异的动机差。四月如川的动机是理解同为员工的不容易,只对个人,而忘记了他的身份是代表公司,并无视公司的利益损害。
他领导的动机正好相反,是职责在先,理解随后。坚持不触碰原则底线,可以理解在职责基础上的一切条件。很明显,看他领导最后的道歉及安排专车护送的行为,并非一条道走到黑的“不求同”。
那你可能会问了,举了那么多例子,我只阐述了在不违背原则底线的基础上,尽量求同存异,这样能更好地融合周边资源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得到一个相对更好的结果。这只是一个观点,那要如何做呢,有没什么方法?
有,而且非常实用。
什么方法呢?
在原则底线上,塑造一个正向的“可预见性的自己”。这比做个睿智、变通的人简单多了。
什么叫正向的可预见性?
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迁怒于众,你看,他今天被领导训斥了,回到岗位后莫名其妙地找理由对别人表达不满。
不是的,这是反向的可预见性。我们要把一切能想到的正向标签,贴满自己身上,让其他人通过口碑或接触,能轻易看到,你,是个有原则的求同存异群体。
像守时,诚信,契约精神,靠谱,相对公平的礼让,感恩,宽容……这里的宽容是前面一切正向标签的刹车器。
为什么这么说?
我每次能在约定的时间提前到达,这是可预见性,但你不一定能,或者每次都迟到,甚至爽约。我是不是应该和这样的人绝交,还是劈头盖脸地报怨一通?
我每次能尽我所能的对同事朋友提供帮助,这是可预见性,但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得到的回应是拒绝或者纯粹在为了帮而帮的敷衍了事。
显然,这时非常需要宽容这个刹车器闪亮登场。进一步清晰化正向可预见性,更好地树立个人品牌。但是,刹车器只有更好的保障可预见性的安全性能,要想行驶的稳当又有速度,还缺乏匹配速度的档位。
怎么办呢?
加点诚信的技巧作为可预见性的润滑剂。
比如领导需要你和同事两个人一起完成一个项目方案的ppt,有一个工序特别耗时烧脑。但你们平级,怎么办?
有人说抓阄处理,谁抽到下签谁倒霉。试想,不管哪一方倒霉都心里不高兴。何不在此展现可预见性的诚信,这次主动包揽,下次换对方,轮流啃硬骨头。
相对公平的礼让,让自己心里舒坦,对方也无亏欠,做到同级,同理,合作无间。
写在最后:
求同存异,是门学问,更是门艺术。
在不触碰原则底线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贴满正向可预见性的标签。不断更新圈层,塑造更优质的正向环境。
在那里,求同存异都是无声的。
因为,那些人,彼此都知道,自己还没做,但所想,所为,对方都选择相信,未来可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