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
(一)导致临床诊断偏差的原因
1.精神病学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在诊断治疗病人时,他们常会出现相关错觉,如事后聪明等,因此依靠直觉的诊断不可靠,必须用严格的检验来证明直觉的结论,并且用统计的方法做出预测。
2.事后聪明使人们在事后解读起当初的症状来总是显得很容易。事实上,事后的解读会导致临床判断的过分自信。
3.在与来访者的交流中,错误的诊断往往会自我证实,因为治疗师总是倾向于问那些能够肯定他们假设的问题。
(二)伴随行为问题的认知过程
1.社会心理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抑郁、孤独、社会性焦虑以及身体患病的人的归因和期望问题。
2.抑郁
抑郁者有一种消极的解释风格(把不好的事情归因于稳定的、普遍的和内在的原因),他们更加自责、用更消极的看法去解释和回忆事情,对未来不抱希望。抑郁的心境:退缩、阴郁、哀怨等,消极归因。抑郁与负性思维互为因果。而且抑郁的思维方式会影响其行为,行为会加强抑郁,持续了一种恶性循环。
轻度抑郁的人尽管也有较为消极的看法,但是在实验室检测中,他们表现出很多超出一般人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3.孤独
长期孤独的人处于一种自我挫败(self-defeating)的社会认知中,他们同样会消极归因,感到自己和别人交往时给对方留下的印象是不好的,因不良的社会关系责备自己,并认为绝大多数事情不是自己能控制的。而且他们还会消极的知觉他人,如会觉得对方没有兴趣和自己交往,对方看不起自己等。
孤独更容易在个人主义社会中出现。和抑郁一样,对于那些长期孤独以及处于社会性焦虑状态(例如极度羞怯)中的人,孤独也可能会发展为一种恶性循环。
4.焦虑
社会焦虑:当我们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但又怀疑自己能否做到时,会感到焦虑。
害羞是一种过分个人化的态度,这类人过度敏感和担心别人的想法,从而产生社会焦虑。他们常常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和评价程度。更重要者,害羞的人对自己的敏感也有清晰的认识,他们也希望自己不再担心别人的想法和接下来该说什么。
当焦虑的感觉引起尴尬、隔离的行为时,就发展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三)有助于治疗的社会心理方法
社会心理治疗方法:
1.通过行为引发内在变化(行为影响态度,如在假想情景中扮演自信的人,会逐渐真变得自信);
2.打破消极态度和行为所形成的自我挫败的恶性循环:对行为技能的训练(锻炼如何社交的技能)、积极体验改变后的自我知觉(让他们做一些成功的事情后,例如约会,告诉他们,他们很棒,让他们相信自己确实是有能力可以做到的的)、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注意到失败的外在因素)。
3.将人们情况的改善归因为内在(如告诉减肥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是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而是不是外在的参加了减肥班)。
4.通过说服来改善思维方式。治疗师,由于其作为专家和令人信任的交流者的形象,可以试图通过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提出问题来促进来访者采用更为健康的思维方式。
(四)社会关系对健康与幸福感的促进
1.那些拥有亲密的、支持性人际关系的人,患病和早逝的危险性较低。人际关系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尤其是使人们能倾诉他们内心的感受。
2.亲密的、支持性的人际关系还能提升幸福感。那些与朋友和家庭成员拥有亲密的、长期的依恋关系的人,能更好地应对失败,并报告出更大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