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周老师的RIA拆书法,估计很多人都了解到并练习过了。因为简单易用,所以容易普及。
但是我觉得对于喜欢深度思考的人来说,这个模型还是太浅了一点。便签的方式不利于保存读书笔记;纯文本的叙述让别人无法一目了然;思考的深度不够;缺乏一个格式化的模板,不利于倒逼自己做一个更广泛的发散性思维锻炼。
我相信赵周老师本人应该有一个更加利于深入思考的模式,能够让人更好地锻炼大脑,更容易让自己以后看笔记的时候激活当时的思考过程。
直到最近看完了成甲的《好好学习》和秋叶的《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我形成了一个更加详细化的思考模板,现在总结一下,以备将来使用。
一、阅读片段——补充资料
秋叶的拆书方法会添加一段补充资料,而不仅仅是原文摘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能够完整清晰地介绍知识面。
二、归纳总结
1 用自己话复述
2 把抽象的内容可视化
3 考虑该知识点的适用范围
4 能否升级到更好?
抽象内容可视化是一个比较难做到的地方,但是也是我们锻炼右脑的好办法。本文的框架我自己手绘了一个流程图,但是苦于不会Ppt,没办法做得漂亮一点。初中物理和数学告诉我们,任何原理都有它的可用范围,不能生搬硬套。我们看书也要考虑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否则很可能贻笑大方。我原来看书也有这个思考习惯,但是秋叶的书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把这个想法付诸印刷。最后我们还要考虑书中的知识点和模型能否升级到更好?或者说能否给自己量身定做一个更加适用的版本?本文也就是这么一个尝试过程。
三、激活经验
1 联想自身实践或观察到的社会现象
2 批判性思考作者观点正确性
3 用书中知识分析自己案例并写出分析过程
赵周老师要我们激活经验并在最后的拆为己用中让我们用书中知识分析自己案例,但是没有引导我们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书中观点正确与否。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谁都懂,偶尔做一做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有几个像秋叶一样把它当作自己的一项习惯来实施?
四、联系普世智慧
1 知识点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2 用5个为什么来挖掘底层规律
普世智慧这个词汇是来自于《穷查理宝典》,成甲称之为“临界知识”。说白了就是一种底层规律,比如说经济学上的模型,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都可以说是普世智慧。我们看书所获得的知识点,很多是一种经验或是技巧。这些技巧为什么能用,背后有什么规律在起作用,这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日本人喜欢用“5个为什么”来找出最底层的基本原因,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借鉴。
五、拆为己用
1 基于这个方法,以后可以怎么用?
2 找出5个可用的地方
为什么要找出5个可用的地方?这是为了倒逼自己去联想,强制性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我们可以将之视为一种头脑体操。这是李叫兽提出来的方法,我觉得可行。
只是纯文本的描述,让自己以后看起来不够一目了然,不利于瞬间回想起当时的思维过程;外人也难以一下子捉到重点,所以我考虑借鉴《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里面介绍的“黄金三分法”做一个统一的格式,也可能用曼陀罗九宫格,哪种好用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我估计“黄金三分法”灵活度更高,更利于版面布置。
当然,这么做笔记的缺陷也有一些,比如说找不出背后的普世智慧可能打击积极性,找不出5个为什么和5个可用场景也会打击积极性。但是对我而言,这能够让我找到知识的盲区,而我也有足够的心理建设去面对这些空白。
求助:如果本文有幸被精通PPT的网友看到,请恩赐一个视觉化的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