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聆听完王崧舟老师的课,都会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似余音,袅袅婷婷,绕梁三日而不绝。每每咀嚼回味,亦是唇齿留香,心海荡漾。我想:这就是王老师诗意语文的魅力,这就是有生命、有灵魂的语文课。
这次,有幸听到王老师的课例——《梅花魂》,心中更是感慨万千,却也实在不敢妄加评论,就分享几点我的真实感受吧:
1.层层深入,回环往复。
《梅花魂》是王崧舟老师深入贯彻2022版《新课标》相关精神,积极探讨基于素养型课程目标语文任务群教学的新样态的精彩呈现。王老师将《梅花魂》定位于“文学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引领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去感受和体会作为文化意象的梅花的内涵和魅力。
今天播放的这节课例其实是《梅花魂》的后半部分,前面同样精彩,整节课就像是剥洋葱,层层深入,直抵人心。
首先,王老师从聊喜欢的花、聊喜欢梅花的人、聊那些喜欢梅花的人所写的关于梅花的诗词开始,带大家走进《梅花魂》,走近外祖父这位爱梅的人……这个导入足足用了十分钟,俨然一场诗词旅行,为学习新课做足情感铺垫的同时,也在学生心中播下了一粒文化的种子。
接着,在积累词语、梳理全文之后,王老师出示《梅花魂》的结尾部分,并抛出问题:“作者陈慧瑛在老家的山坡上种下的两株树很可能是什么树?为什么?”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好的课堂一定是思维碰撞的火花飞迸四射的课堂。王老师的这节课正是借助这一个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也是借助这一个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打开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大门。
接下来就是我们大家看到的这节课例的后半部分了:学生认真默读全文,从课文中找理由,然后全班交流。在这个交流过程中,王老师的引领作用极具魅力:从梅花的比喻意义到梅花的象征意义,再到梅花寄托的情思,可谓层层深入。至此领会梅花的内涵这一核心任务已基本完成。课又回到初始问题,学生明白了在陈慧瑛心中,梅花就是外祖父,外祖父就是梅花。你看,回环往复,这节课似乎已经浑然一体。
而当我们以为课接近尾声时,王老师又给出陈慧瑛的相关资料,引领学生走进陈慧瑛的人生经历,感悟陈慧瑛的梅花魂。
最后在回顾整节课、领悟梅花这一文化意象的同时,又使学生领会到:当自己看到梅花时,自然而然地想到的梅的品格、气节、情感,就是自己心中的梅花魂。至此,这节课从谈喜欢的花开始,到在孩子们心中印上一朵梅花,才真正结束。不,还没结束,我想,这节课留给孩子们的一定是终身难忘的。
2.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课堂交流环节。我们的交流常常是两种:或老师指引,逐一交流;或随机发言,说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最终,要么死气沉沉,毫无兴趣,要么热闹非凡,杂乱无章。而王老师在引导学生交流时,只用“你认为最重要的那条理由是什么?”这一个问题,就直抵课文的核心段落,直奔教学的重点难点,直指本节课的核心任务,并以此为线索串起整节课的教学。这真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3.扶放自如,且思且读:
王老师的每一个教学设计,看似不经意,实则很用心。学生的每个学习任务的设计都是为完成领会梅花的内涵和魅力这一核心任务服务的。
比如读词语,要读出画面读出温度,再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话,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又是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是为完成核心任务迈出的坚实的一步。
比如填表格,既引领学生梳理了全文内容,又为学生们接下来的思维碰撞、情感迸发做足了准备。
比如给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民族英雄的故事和陈慧瑛的人生经历,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深化了学生对梅花魂的文化意象的领悟。
整节课,王老师上得厚重而深邃。学生则在王老师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引导下,入情入境地读、深而又深地思、动心动情地说,那梅花魂也在这且思且读中深深烙印在学生内心。这大概就是王老师所谓的“语文,用来印心”!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达到王老师那样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竭尽全力去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倘若我们的语文照亮了学生的生命,也必将照亮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