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35年,宋仁宗景祐二年,辽兴宗重熙四年。
楔子
气氛凝重而压抑。曹植被士兵押解着缓缓步入,身形略显单薄,脸上满是憔悴与惶恐。他跪在曹丕面前,声音微微颤抖地说道:“植特来请罪。”
高座皇位之上,戴着冕旒的曹丕,冷哼一声道:“哼,我与汝情虽兄弟,但义则君臣。汝怎敢恃才傲上、不慢无礼?” 曹植听闻,赶忙叩头,额头上已然渗出细密的汗珠。
曹丕看着跪在下方的曹植,心中既有嫉妒又有忌惮,冷冷地说道:“昔日先王在世,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我深疑汝必不他人代笔。今日限汝七步之内吟诗一首。若果真吟成,则免汝一死。若不能吟成,则从重治罪,绝不宽恕!” 此言一出,大殿内一片寂静,仿佛能听到众人紧张的心跳声。
曹植满脸惊愕,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他深知今日这一劫怕是难以轻易躲过。他缓缓站起身,面色苍白,每一步都仿佛重若千钧。一旁的虎侯许褚目光紧紧盯着曹植,大声喊道:“一步。” 曹植强忍着内心的恐惧,努力让自己的思绪平静下来。他跨出第二步时,脑海中飞速地思索着诗句。
“三步。” 许褚的声音再次响起,曹植的心跳愈发急促,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滚落。此时,他的脑海中渐渐浮现出一些词句,那是他对兄弟之情的痛苦感悟,也是对眼前困境的无奈挣扎。
“四步!” 许褚的吼声在大殿内回荡,曹植深吸一口气,继续前行,口中缓缓念道:“煮豆燃豆萁。”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的身上,大殿内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五步。” 随着许褚的报数,曹植的声音也略微提高了一些:“豆在釜中泣。” 这简单的诗句,却饱含着他内心的悲愤与痛苦。
“六步。” 曹植停下脚步,微微仰头,眼中满是泪光。此时,曹丕瞪圆了眼睛,紧紧地盯着他,手中不自觉地握紧了剑柄。
曹植跨出了第七步,一句一句开始吟道: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句一出,满座皆惊。大殿内死一般的寂静,随后,众人不禁为曹植的才华所折服,同时也被诗中所表达的兄弟相残的悲哀所触动。曹丕站起身,眼睛湿润了,手中的宝剑也缓缓放下。
公元220年,曹魏黄初元年,曹植七步成诗,曹丕最终饶过了这个弟弟一条命,徙封安乡侯
一.同一道难题,不同的解法。
景祐二年的冬至,宋仁宗举办了一次盛大 的南郊祭祀,祈求上天风调雨顺,人间国泰民安。少不了要大赦天下,也少不了要封赏一批大臣,而在这次南郊祭祀众,有一拨人拿到的好处特别多。他们中间有85个人被新任命为三品的武官,51个人被任命为四品的武官。因为人数实在是太多,皇帝在接见的时候,小一点的宫殿要站成几排,不然站不开。这拨人是宋朝的宗室子弟、皇族成员,老赵家的凤子龙孙。
这次给宗室的恩典,重点还不仅在于封官,而且是大大加快了他们升官的速度。按照这次立下的新规矩,现在升迁四次,比之前升十次得的官都大。一个宗室,只要升八次官,就能升到名义上的最高级别——节度使。什么概念?一个月俸禄400贯,一个月比宰相还要多拿100贯。所以你看,朝廷有的是乌纱帽,但是每顶乌纱帽后面还有实实在在的银子啊。宋仁宗对老赵家的亲戚这么一开恩,朝廷这部分的开支就增加了十倍。
宋朝自公元960年开国,到1035年,已经75年了。当时几十个人的宗室成员,早已开枝散叶,三四代之后已经有数百人的规模。因此,借着这次活动的机会,不光给他们升职加薪,还给分房子。把散居在开封各处的宗室成员,归拢到一起,,地点就选在玉清昭应宫的旧址上,仁宗皇帝还专门赐了个名字,叫“睦亲宅”。和睦的“睦”,亲近的“亲”。
景祐二年,你看这老赵一家人,就这么又升大官又住新房,红红火火、亲亲热热地,聚在一起过上了幸福生活。
帝王家的事,永远没有那么简单。所有这些礼物的背后,都暗中标定了价格。
说到底,一个王朝,这些皇亲国戚,都是皇帝心里的一根刺,就从这些人都姓“赵”,某种意义上,就有继承帝位的可能性,哪怕割据一方,也不是不可以。纵观中国的历史,这些“国姓爷”们,一直都是问题,是老问题,从先秦开始就有,到了宋朝依然要答这道题,宋之后,依然有。
我们是从周朝开始,真正进入封建时代的,周朝将宗室功臣,分封到各个地方,拱卫中央。开始一切都好,时间一场,血缘就没这么近了,这些曾经的姬姓亲戚,开始互相杀伐,争霸不休,几百年后,春秋战国,天下分崩离析!
秦朝吸取了周朝的教训,废分封,设郡县。从秦始皇开始,对于嬴氏皇族,那叫一个不客气,光秦始皇本人就杀了三个兄弟。到了二世皇帝,那更是把宗室的王子公主杀得基本不剩(当然也有赵高的因素在内,但是赵高的理由就是这些人威胁胡亥您的皇位!)秦一天下,历十五载而亡。
汉朝建立之后,站在周秦的经验教训之上,虽然也有过汉初的七国之乱,到了武帝时期,搞出了一套有效的宗室管理制度。虽然对宗室也分封诸侯,但是管控得极其严密。简单说就是三条,推恩令、左官律和附益法。所谓“推恩令”,就是把诸侯的封地越分越小;所谓“左官律”,就是诸侯国的官,必须由中央来派;所谓“附益法”,就是不允许诸侯王跟地方官交往。这是一整套制度,把老刘家的宗室整得服服的。你就想,除了崛起于草莽的刘秀和刘备这些宗室远支,近支的宗室子弟哪有几个有影响力的?一个都没有。
曹魏就沿用了汉朝严管宗室的制度。本文开始就引用了曹植七步诗的故事,实际就是尊汉制,限制宗室。曹丕最后虽然没有杀掉曹植,但是曹植十年被改封了三个地方,因为分封的地方过于贫瘠,他甚至连吃饭、穿衣都保障不了。但是曹丕没想到,把宗室管死了,反倒便宜了那些大门阀士族,以至于司马懿他们家篡位的时候,曹魏宗室一点也没起到反抗的作用。
好了,轮到晋朝了。对于宗室,到底是应该信任,还是应该限制。殷鉴不远,曹魏的宗室太弱,才给司马氏可趁之机。那就仿造周朝信任宗室吧,毕竟好歹周朝持续了800年,两害相权取其轻,司马炎称帝的第二天,一口气封了27个宗室子弟为王。下面的事,都知道了,哪用等800年,司马炎一死,八王之乱爆发,十几年时间西晋王室几乎被屠戮殆尽,那叫一个人头滚滚,江山变色!
二.唐宋的解法
时间跨越300年,来到隋唐,隋朝太短,但从杨广的执政来看,应该是属于限制宗室的。唐朝一开局,李世民就来了一出玄武门之变,虽然太宗千古一帝,但这个头开得实在不好,后面的子子孙孙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李世民和兄弟自相残杀,好他的儿子也跟着自相残杀。武则天夺权屠戮李唐宗室,接下来神龙政变政归李家,唐隆政变,李隆基杀了韦皇后、杀了安乐公主,扶父亲睿宗复位;先天政变,李隆基又杀了太平公主,自己登基。
到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为止,唐朝前面这一段,差不多一百年吧,要知道,那可是唐朝前期啊,一个朝代最好的时候啊,每一次政权交接,都要闹出血案。你想想,要是不能打破这个魔咒,李唐王室每天父子兄弟相见,都是什么气氛?这日子怎么往下过!
那唐玄宗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核心就是两句话:明面上拉高地位,实际上压缩空间。
首先是,将皇室的这些亲戚,集中到一个地方居住,比如玄宗将自己旧邸改造成兴庆宫,兴庆宫里造了一座楼,叫“花萼相辉楼”。这个兴庆宫的范围之内,就大抵是李家人住的地方,所谓的“十王宅”、“百孙院”。
其次,好吃好玩的伺候着,什么荣华富贵,该给的能给的,都可以给到。但是有一点,什么职权、什么自由,就不要想了。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这些宗室只管养尊处优,不涉及任何政事,而且不得与大臣结交。一经发现绝不姑息,这里绝不姑息的,是大臣。杜甫有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个岐王爱玩啊,不然怎么歌唱家李龟年老在他那里呢?唐玄宗的政策是,你可以玩,但是大臣不可以和你玩。只要大臣和岐王有私交,皇帝一律贬斥,但是他对这个弟弟岐王本人怎么样呢?该怎么好还是怎么好啊。皇帝还说呢,“这个兄弟情谊啊,是天性,我也不例外啊。那些大臣讨好我弟弟,是大臣的问题,我一丁点也不介意。
唐玄宗为中国古代的宗室管理制度,注入了一个全新的原则:对待宗室,不能再像以前的朝代,想用就用,想杀就杀。可以严管,可以不给实权,但是必须体面,必须让天下臣民看到天家父子兄弟之间的一片祥和之气。
宋朝的宗室制度,其实就是从唐玄宗那里一脉相承下来的。这也是中国古代制度演化的一个特点:对于一个难题,刚开始是往两个极端去尝试,等找到一条中道,订立了制度框架,那接下来就完善这个框架的细节。宋朝皇帝就是接着在唐玄宗的框架里不断优化。
就在1035这一年,宋仁宗在玉清昭应宫的旧址上建设“睦亲宅”,是不是看到了唐玄宗“花萼相辉楼”和“十王宅”、“百孙院”的影子?既有笼络,也有监管,两层意思都在里面。后来这在北宋就成了定制了。宗室近支都要聚居大宅,而且要由皇帝赐宅名。什么“睦亲宅”、“广亲宅”、“亲贤宅”、“棣华宅”、“蕃衍宅”等等。
三.问题,不一定要解决
中国几千年帝制,千防万防,历朝历代这些同姓的王爷们,总是帝王挥不去的噩梦。从秦到清,似乎是个永远解不开的难题,解不开的结局往往就是王朝的分崩离析,于是皇上们孜孜不倦地接着解,不断解。前朝的教训后世看在眼里,吸取了教训,添上上个版本的漏洞,又出现新的BUG。我相信这些皇帝,真是有苦说不出!
到了清朝,藩王割据的问题没有,宗室的问题在九龙夺嫡之后也几乎被秘密建储的制度解决,前辈们面临的各种宗室问题,在清朝似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但是!清朝之后还有皇帝么?没有了,还有宗室的问题么?没有了,穷尽几千年的大问题,一朝之间,这个问题没有了!
有个美国政治学家福山提出过一个概念:“历史终结论”。中国人是不会信这个的。因为中国人几千年来见惯了这种事:看起来问题全部解决了,没想到新问题又从新地方冒出来。历史怎么会终结?历史车轮永远滚滚向前。
也许就是当局者迷吧,
也许就是一叶障目吧。
和人生一样,我们当下所面临的问题,有时候啊,真的觉得很要命,要解决要处理。
不处理行不行?
问题解决到差不多,与问题共舞行不行?
追求完美的后果,好像都是自家难受。用一个办法堵了上一个漏洞,往往正是这个办法导致了下一个漏洞。。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似乎,就是宇宙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