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到学校检查防疫工作,在新营中学观摩了疫情演练,到新营小学东校区观看了疫情推演。新营小学东校区执行校长赵校长主持推演,每个年级老师通过抽签形式,找一个教师回答问题。难得的是赵校长对于防疫相关问题的了解。是呀,作为分管和主要负责人,首先自己得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通过学习和演练,不断地进行培训,任何一个在这个项目的管理者都会成为专家的。
下午到东港实验学校参加第二教研共同体的语文学科教研活动。郝翠英和时亮作为日照名师,评课环节一针见血,把讲课教师的优点指出来让大家学习,把问题点出来让大家知道,同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听课教师频频点头,教研活动取得应有的效果。
我作为非语文专业的老师,也卖弄一下。我有底气的原因是,其中的一节课《白杨礼赞》,我听了不下十次。虽讲课教学方式各不相同,但听多了也知道一些。曲师附校的牟平平老师,上班刚刚两年,就能非常合格地设计教学过程,非常流畅的教学完,是难能可贵。但是课堂教学总是遗憾之美。作为一节朗读课文,读的次数偏少,整体只读了一遍,部分语段读了两遍。虽然安排了初读、精读、品读等环节,但是学生还是没有深入朗读。
在写作环节有设计,但是没有很好地展示学生作品,这是出亮色的地方,却没有形成高潮!致使德育环节没有发挥到位。
我也评说了一些,因为我这一节听的次数多了,也就有了一些经验。
就如周六新营小学赵校长说,马主任,多给我们提一下意见。我说,我不敢多说,我不是这个方面的专家。但是作为检查,今天我还是提出了几个建议。因为检查次数多了,知道哪几个环节需要一一核对,需要认真检查。见的多了,似乎我也成为了防疫专家、安全专家、党建专家了。
《论语,学而》篇中,孔子曾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意思是:“有一种人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绝对不做这样的事。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人不是“生而知之”的天才,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都是需要努力的。
各项工作如此,做学问亦是如此。在《季氏》篇中,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承认世上有“生而知之”的天才,但是他认为自己的学问是“学而知之”的。
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如何“学而知之”?孔子告诉我们有两条重要途径:一是用耳朵“多听”。听别人谈话时,先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待听明白后,再通过自己大脑的过滤、筛选和分析,选择其中好的、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加以接受和学习;二是用眼睛“多见”, 指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耳朵听来的不一定可靠,只能属于间接经验,只有经过自己眼睛的验证,并亲身体验,才能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然后再通过大脑的思考、加工和记忆,最终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
孔子不要求对所有“听到”和“见到”的知识都去记忆,而是强调对学习内容要加以选择,并且要充分发挥大脑对知识的分析、思考和记忆功能,在积累知识的同时,生成智慧。生当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但他对学习理论的这一阐述至今也不过时。
我们身边很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专家都像孔子这样练成的。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没有反思是很难突破的。
我们一些名优骨干教师,像赵校长、郝主任、时校长,他们在举行公开课或参加教研活动时,无论是课前的教学设计,还是课后的评课,他们都虚心听取别人好的意见和建议,博采众长。名师没有一个不善于读书学习的,他们除了学习书本知识外,还善于向实践学习,他们喜欢听别人的课,无论讲课者比自己水平高还是低,他们总是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诚恳地提出自己对教学的意见。
丁校长在主持结束时介绍了有关我的微信公众号。其实我们一些老师做的比我好,他们善于总结和反思。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教一辈子书不进行教学反思,只能成为教书匠;安下心来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教育家。因此专家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那些善于积累,不断总结反思的教师,才能成为名优骨干教师。
善于学习、善于反思,还要善于总结归纳。郝主任对于这两节课总结了“三有”的优点,时校长总结的“两重”,都是在自己多年经验沉淀下的总结。
“学而知之”,行而至远,我们像专家一样生活,一样行走的教育的路上,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也一定会成为我们理想目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