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南雁北望,古诗文爱好者,家乡文化的整理者,乡土文化的传播者 。以清代乾隆版《重修平原县志》为基础选材,保留原文风貌,只做标注,以及配置重要历史时代的行政区域图片。
平原县沿革
疆井画於黄帝,郡县分自祖龙(注:秦始皇),世代远而沿革纷人民。虽非城郭犹是,即城郭有变迁,而升降、分合之迹,按代可稽也。编次依古以来原委燦然,表则断自秦始。
平原自上古少昊世为爽鸠氏(注:刑官)之墟,帝喾唐虞为兖州域,虞夏时为季荝氏之封内地;夏又为鬲侯国(因鬲津得名县,勖曰:鬲偃姓得县后)。商为逄伯陵之封域(逄伯陵:乃炎帝之后裔),后为蒲姑氏域(《左传》作蒲姑氏,按蒲姑故城在今博兴县东南十五里,去平原三百余里,其实鬲国臣服于蒲姑氏),及周改属青州。
周成王讨蒲姑之乱(注:公元前1042年平定“三监之乱”及蒲姑氏),灭之(注:蒲姑氏以及鬲国被灭后,迁梁山地区古俞国而来平原县腰站镇王双堂)。以益太公(注:姜尚)封地,逐为齐西境下邑(五六百年后即春秋末期设立平原邑)。战国时为赵,所并封公子胜为平原君,食邑於此(注:此说为误,赵胜封平原君,只是封号,但封邑为东武城,即现在武城。与平原地域没有关系)。秦裂天下,置平原县属齐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设平原郡,以县为平原郡治所,属青州;东汉改郡为国,仍治县。魏晋,平原县亦所平原国治,属冀州。宋为郡治(时又有两平原县,一置於邹平地属东平原郡,北魏内之,隋改邹平;一分邹阳地侨置属阳平郡,北魏属东阳平郡,隋改龚邱)。北魏徙郡治聊城而县属安德郡(真君三年(443年)省平原入鬲县,太和二十一年(497)復置,属渤海郡,中兴元年(501)来属。按宋明帝泰始二年常州始陷於魏,然文献文帝太安元年也,若真君三年当宋元嘉十九年冀州尚为宋有,这里冀州是兖州郡侨置“冀州”,北魏在公元398年灭后燕时,已经占领黄河北岸。)北齐(始迁今治)后周因之。隋改安德郡为德州,(603年)徙平原郡治(在今陵县),属兖州,以县隶焉。
唐李渊武德四年(621)改平原郡为德州(中间天宝元年(724)讫至德元年(758)二年復为平原郡),平原仍为属县。五代宋金元并因之。元时随州直隶中书省,为腹衷地。明随州隶济南府属山东布政使司。清国朝直隶济南府,雍正八年(1730)割属高唐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仍属济南府。至民国元年(1912)(近代省略)
又按《省志》《府志》旧志并云:汉时冀州清河郡所属绎幕县、俞县皆北齐省入平原,其故城皆在今县境内,自宜附载:绎幕县於北魏时改属安德郡,北齐以后逐不復见,省入何时无明文也。惟《南齐志》绎幕县属南清河郡,建武二年省,则入侨置遥领名是实非矣。鄃县在北魏时改属济州南清河郡,其省入平原见《北齐书》。隋復置鄃县,则今之夏津县是时异境,殊弗敢溷入。(补充备注: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平原县城由张官店东迁今地;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绎幕县东部一半入平原县;同年,安德县和鬲县合并称安德,移安德县治临齐城即今陵县城。鄃县也是北齐初年并入平原县,这段时间行政堪称最混乱时期,隋復之,唐又废,迁夏津。)
《旧志》云:今平原盖兼古鄃、绎幕之地而有之,厌次省入陵县,隰阴省入临邑,曰“鬲”、曰“般”皆入德平,故前《志》所载。人物今皆不录(按前《志》不知作於何时,并未详其姓名,殊为遗憾)。又按《史记》纪年表,诸侯封地有陪、有菆、有习、有朸、有宜成、千章、安阳、高平钜合以为皆在平原,曰:在则不止於属,或乡或邑,今皆不可得而殁矣。(按《史记》漯阴、朸属平原末尝曰在也,今商河县是外,此虽皆曰在。然考《汉志》,羽为平原郡属县,宜成为济南郡属县,似非尽平原郡。又今历城县东七十里龙山镇有钜台,故城,以此推之似亦非尽无考也。又按河间献王子刘摇封千钟侯,万庆封牧邱侯,索隐亦曰在平原,并识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