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远古社会文化史追考之三---千年解密
一个由南向北迁徙、并被埋没在黄河故道下的古俞国文/南雁北望
在历史长河中,古史中很少有资料提及古国,但他确实存在过,只是被黄河淹没后,很少人再记得他了。他就是在第二篇提到的,古鬲国被灭国也绝祀,平原大地上后继者----古俞国开始出现。
我们先看西周开始的(公元前1046年)到东周灭亡(公元前256年)时间段内的诸侯分布图,从中看看一个不可思议的地方。
西周全盛时有记载诸侯列国图
西周初年齐国也是30多平方公里小国。公元前1042年平定“三监之乱”,齐国协助平定薄姑等东夷叛乱后,其地盘收入薄姑之地。
东周的春秋时代,齐国与晋国相继称霸诸侯,成为一代霸主。
但通过从西周开始到东周以及春秋时代,不同时代诸侯地图,我们发现在今整个鲁西北大地上,没有一个诸侯存在,在当时属于古兖州之地、两河肥沃之地,怎么会成没人之地。这在诸侯林立、土地纷争的时代,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答案是一定有一个诸侯国,但不出门,后来被灭国,淹没在历史长河里,而且还有外因把的古城迹也被深深掩埋之地下。
这先听我们平原县西南二十里张官店当地祖祖辈辈流传几句民谣,称:“先有张官店,后有鱼鳞县(实为称:俞灵县);没了鱼鳞县,还有张官店”。可以据此推测“鱼鳞或俞灵”可能就是我们要寻找一个古城遗址有关。我们当从“俞”字入手。俞即鄃也。《辞海》、《词源》均言:俞yú、shù,通鄃。所以,俞、鄃二者通假可信也,可以说,汉字中原本没有鄃字,用俞假代,后西汉因设置鄃县,才有了地名专用的鄃字。古代文献多用俞,而不用鄃,盖此由也!俞灵城也可以看做有古俞国演变来的,“俞”之由来,据考古论证是殷商时期古俞伯国的首都“俞”。殷商时期在今山东省兖州西部有一个古俞国,位于今山东省梁山县一带,俞国的国君叫作俞伯。“俞”与“鱼”在远古是混用,“俞”为独木舟;“鱼”也是捕鱼、渔业,都能表达善于水上或在上水生活方国。“鳞”与“灵”古音相近。
古俞国虽不见甲骨卜辞,却在青铜器的铭文中有记载,晚商时代的古俞国是商王朝的骨干人员,俞国首领长期担任殷商王朝重要官职。
在商代第五次迁都之地,就出现一个“鱼”的方国名字,历史记录相符合。俞国(或鱼国)经济文明发达,有一支强大武装力量,支持商朝对南方作战,消灭林国(目的就是为铸造青铜器而掠夺铜矿资源)。通过晚晴出土七年青铜器铭文,说有“田俞”和“亚俞”是去驻守林国。
古俞(鱼)国的小臣犀尊
引以为豪的商代末期的东夷之战,就记载在青铜器“小臣犀尊”(现流失海外)的铭文中,清晰记载战后被褒奖的事:奖的情景:“丁子(巳),王眚(省)夔(kuí)庸,王易(赐)小臣艅夒贝,隹(唯)王来正人(征夷)方,隹(唯)王十祀又五,肜(róng)日。”铭文大意:丁子巳(祀)这天,商王帝辛巡视至夔庸(城),赏赐小臣艅(俞)夒贝(夒城的货币),以质嘉奖,因维帝辛十五,小臣艅(俞)跟随商王伐东夷的功绩。肜祭之日,小臣俞因此而制作铜器供子孙纪念。
关于商代俞国的结局,随着商朝的覆灭,古俞国也被周族征服,但应该没有被灭祀。随着近代考古,直到上世纪处,在平原县阚庄考古实物发现,被证明西周初期古俞国,在“三监之乱”后被迫迁封到了今山东平原县腰站镇北阚家庄(当地人也称“城子顶”),成了西周的一个伯爵小国,受鲁国管辖(同属古兖州)。这期间有西周青铜器“俞伯簋(gu)”、“俞伯卣(yu)”(清末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
俞国的历史没有任何史书记载,仅仅见于清末地下文物的发现 但还是有巧合的事,就是北阚家庄的名字,“阚”姓庄的阚姓,至今确认村里还有阚姓人。就“阚”姓是渊源故事,阚姓由三种来源:一种是自姜姓,齐国卿士阚止的封地,今汶上县内;二种是皇帝姞姓子孙封地,以国为姓,今在嘉祥;三种出自蚩尤,蚩尤姓阚,蚩尤坟冢古书记载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有后世以阚姓,今在阳谷县南部。从现在高空俯视地理坐标,无论阚姓出于三者何处,都是以梁山县为中心围绕方圆100公里之内。古俞国的发源地与现在村庄阚姓发源地出现高度一致性,这似乎是穿越历史空间的信息地传递。后说古俞国在西周初期北迁。。也就说俞国在西周初期北迁,替代鬲国。目的就是借助平定“三监”之乱,拆分了被监督的殷商遗老贵族,划分敌对势力的目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土于山东济南市历城区境内的春秋早期铜器“鲁伯厚父盘”,铭文:“鲁伯厚父作仲姬俞媵盘。”以及“鲁伯大父簋”,铭文:“鲁伯大父作仲姬俞媵簋,其万年眉寿永宝用享。”姬俞,鲁国公主,即鲁伯厚(大)父的女儿,这是鲁君为女儿做的陪嫁媵器,女儿即将嫁往俞国,故称姬俞。这是鲁俞通婚证据。说明春秋早期俞国与鲁国关系友善,还有过联姻。
古俞国的俞伯簋
古俞国为什么没有记录于史书,更没有记载灭国事件,可以推断外因大,非战争灭国。
东周公元前771至公元前602年前晋国的范围从古冀州至太行山以东至古黄河之间,伴随春秋争霸开始扩展清河之间以北华北平原。周定五年时,即公元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决口向东,与漳水合流,在河北盐山县入海。从此黄河改道,不断东移,甚至占领古清河古道以东,最终达平原县境内,也就是平原津。几百年泥沙堆积到东汉初年公元11年,长达613年淤积,已经形成长200多公里,宽50公里的黄河故渎(即沙河)。
可以说:古俞国在春秋中期已经臣服晋国或齐国,但真正灭国绝祀的是这次有史以来第一黄河决口,古俞国就这样慢慢淹没在黄沙之下,因不是战争灭国所以各国都无记载,“国之大事,祀与戎”。
齐晋会盟之地
黄河稳定后,也就成齐晋两国天然国界,齐国开始在晏地建城。公元前536年(即齐景公12年,晋平公22年),齐晋两国诸侯于平原西边古俞国的黄河渡口岸边筑台会盟,会盟台气势高大,巍然耸立,眼前河水汤汤,身后沃野千里。又因齐晋两国诸侯于夏季曾会盟于此,称为“夏盟”,故而得此地名“夏津”。所以夏津名字也起源地在平原境内。(《汉书》记载,在汉朝初年重置俞县时,县治所在今天平原县腰站镇王双堂村,也就北阚村的南边,两村紧邻。)也有资料说古俞国属齐,齐晋以衞河为界论,为齐国之西边边。《恩县志》记载,春秋时属齐国里丘。古俞灵方国也尝受黄河决口一支屯氏别河泛滥,城池受损,(此河古遗址就是王打挂窑厂向南之刘宁口河道,古遗迹宽几里地),再有齐国国力衰弱,所以齐国防线退守浦河——屯氏别河迤東。古俞伯国驻地也东移张官店东北,称张公城(也就是平原邑前身)。晋国在对岸重建古俞城,保持对峙,也应对当地民语“现有张官店,后有俞灵(鱼鳞)”说法。下篇继续讲解古俞国之后的----俞灵城。
所以古俞国灭亡时间大体在公元前602-536年之间的66年之内的事。
我们通过一层层揭示,把诸多事件串联起来,这样一个真实的古俞国就完整呈现我们眼前。古俞国可以分位两阶段:
第一阶段是商王朝时代以及西周初年的周公于公元前1042年平定“三监之乱”;时间上限几乎与商族同步,属于“子”姓,后因封地得“俞”或“鱼”方国。后世得俞姓。
古俞国北迁徙路线草图
第二阶段是从公元前1042年“三监”之乱后,被强迫北迁至平原县境内,到春秋中期(公元前在570年左右),大约五百年时间。
至于古俞国的文化遗迹全面展现,还需要考古专业人员继续艰苦不懈努力,像墓葬区可能更向北,马颊河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庞营村在现在地理地图上是最高点,还有二十多年前村里打深水井,也出现过大漏水的现象。希望将来有更多考古结果来填补本地区文化断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