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杰/文
封建废而郡县设,郡县起而沿革生。古今相殊时势异,撤或兼或分,或置或废,以其有不可相因之理,由方有改革之必要,其间,经过有关历史。我恩地域,因于三代,秦汉设郡,号曰清河。北齐置县贝邱始著,唐又置州。恩本于宋,宋固无德于恩。而恩实为千载白圭之玷,若以全民为恩,而王则本非恩人⑴,安能罪及我恩耶?帝王淫威,原鲜公理,残民以逞,惟力是视。宋号盛世,犹且如此,况当离乱之际保偏安之局乎?兹特举历代设治之经过,以明我恩之沿革焉。
唐虞三代时地属兖州
按《禹贡》注云,兖州之域西北,距河今恩西北刑、赵、深等州为大陆,实古河所至,则为兖州地也,无疑。
春秋时为齐里邱也。
战国属赵地
按《旧志》以县为平原君封邑⑵。今之恩县实为汉东武城县地⑶,非即东武城治也,平原封邑在武城治内,并不在此。
秦属钜鹿郡
秦并天下罢诸侯,地设置郡县。恩县属钜鹿郡。
汉属冀州部清河郡
按:此时领县有十四:即清阳、燃题、绎幕、灵、鄃⑶、历、贝邱、信城、东阳⑷、信乡、缭、枣强、复阳、东武城是也。
东汉属冀州部为清河国
按:此时领县有四:即贝邱、东武城、鄃、灵是也。
又建和二年,改清河郡为甘陵王国。今直隶故城县,去恩旧治三十里,有汉甘陵在其城内,中丞马中锡《甘陵辨》谓,故城旧属恩州,即古贝州之清河郡也。
晋仍之
按:此时领县有六:即贝邱、东武城、鄃、灵、清河、绎幕是也。
南宋仍属冀州部,改为清河郡,领县有四,仍如东汉。
北魏属司州部,仍为清河郡,领县有四,仍如南宋。
北齐贝邱县地
北齐徒清河部,于信城省,贝邱县入清河。又改清河曰贝邱。此恩县名贝之始。
后周贝邱县地
按:周武帝建德六年,平齐罢郡置贝州县属焉⑸。
隋初清河郡历亭县
按:《隋史》开皇初,清河郡废,改曰清河县,置贝州。十六年,析武城置历亭县。十八年,又改东阳为漳南县,属贝州。大业二年,废州复置清河郡。
刘淇曰:隋开皇三年,尽废郡,以州领县。大业初,又改州为郡,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复郡之后,但云置刺史巡察,不云分天下为几部,且司隶刺史所属监察御史之属,则是临时分行,非有专治也。旧志以清河属冀州,此读《隋地理志》之误也。
唐河北道贝州清河郡历亭县
按:唐武德四年,复以郡为贝州;六年徒治历亭;八年复治清河。天宝间,改州为清河郡;省漳南县入历亭。五代晋罢郡,于贝州置永清军节度使。
宋河北东路恩州历亭县,恩之命名自此始。
按:《宋史》庆历八年,郡人王则作乱。命文彦博讨之,诛王而宥其馀党,乃请命改贝州为恩州;罢节度使历亭,仍属,建炎后没于金。
金大名府路恩州历亭县
金伪齐阜昌五年,因河垫溺移州治于,属大名府路。
元山东东西道恩州
按:元太宗七年,割恩州清河县属大名府;又割武城县属高唐州,恩州惟存历亭一县及司侯司。至元二年,县司俱省,入州属东平路。七年,以州直隶中书省。
明山东布政使司东昌府高唐州恩县⑹。以恩为县,自此始也。
按:明洪武二年,降州为县,属东昌府高唐州。七年,徒治于县东四十里许官屯镇,即今治也。
清山东省东昌府恩县
考《山东通志》云,明降恩州为县,属高唐州,请因之。按:清初恩县原属高唐州,迨后复将高唐降为散州,恩县遂直隶于东昌府焉。
民国山东省恩县
按:民国二年,废除知府三级制,全省改为胶东、济西、岱南、岱北四道,恩县属于济西道。旋于民国五年,复改全省为济南、济宁、东临、胶东四道,恩县属于东临道。又十四年十月,张宗昌主鲁,复就清之府制,而改全省为济南、东昌、泰安、武定、德临、淄青、莱胶、东海、兖济、琅琊、曹濮十一道,恩县划归德临道。十七年,北伐完成,道制全废,恩县遂直属山东省政府矣。
(摘自民国三十一年《重修恩县志·沿革》卷一)
【注】
⑴王则(?—1048),北宋仁宗时河北士兵起义首领。涿州(今河北涿县)人,荒年流亡到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卖身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参加弥勒教。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冬,与教首李教等谋,拟联合德齐等州教徒,准备在次年元旦同日起兵。因教徒潘方净带刀往见北京(今河北大名)留守贾昌朝,迫其投降不成,乃提早于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占领武库,释放狱囚。他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以示推翻宋王朝釋统治的决心。次年宋明镐、文彦博率兵围攻,掘地道破城,他突围到村舍,被俘到东京(今河南开封),英勇就义。文彦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仁宗时进士。庆历末以镇压王则起义,由参知政事任寨宰相。(摘自1979年版《辞海》)
⑵平原君(?—前251),即赵胜。战国时赵贵族。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号平原君。任赵相,有食客数千人。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围困赵都邯郸(今属河北),他组织力量坚守三年之久。后向魏楚取得援军,击败秦军。(1979年《辞海》)
⑶东武城:赵国赵地。在今山东武城西北。赵孝成王封平原君于此。汉置东武城县。
⑷鄃(shū):古县名。①西汉置,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西汉曾为侯国,吕陀、栾布、田蚡、马武等相继封于此。北齐废。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治所在今山东夏津。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刘黑闼起义于漳南,曾攻下此地。天宝元年(公元742)改名夏津。(《辞海》)
⑸东阳:古县名。汉高祖置。治所在今山东武城东北,东汉废。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分枣强县复置,十八年改为漳南。
⑹贝州:州名。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分相州置。治所在武城,隋改清河。唐辖境相当今河北清河,山东临清和武城、夏津两县地。宋辖境缩小。庆历七年王则起义于此,次年失败后,改名恩州。(《辞海》) 东昌:路、府名。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博州路为东昌路。治所在聊城。明初改为府,清辖境相当今山东聊城、冠县、高唐、茌平、莘县等县和临清、平原、武城等县的部分地区。1913年废。今聊城市有东昌府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