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对个人而言,追求的是成功,是幸福。当你完成公司给的任务,就是成功的。当公司给你是你需求的,那你就幸福。对企业而言,希望员工能干肯干。
背后其实有四个因素:个人能力、个人需求、职业需求、职业回馈。职业的底层逻辑:个人能力=职业需求;个人需求=职业回馈;也就是它们的等价交换。
职业就是一个通过满足他人需求而在我实现的社会交换。交换最好的状态:匹配。
匹配被打破并持续得不到改变,就会出现一种情绪,叫做抱怨。
抱怨是一种无能的贪念:如果当前的工作,个人能力大于职业需求,然而个人需求小于职业回馈。看看是不是自己的需求过分了,如果是就降低;不是就考虑交谈先,交谈不成就考虑找一个满足你需求的工作。如果找不到,从另外一方面可以说明,是不是自己对自己的个人能力也高估了?
抱怨是没有用的,还是要提高自己的能力。
个人能力与企业的匹配就好像一段舞蹈,是一种高度默契,相互匹配的艺术。它就涉及到跟随和引领。资源策略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跟随策略,适合门槛不高,但实践经验大雨知识学习的岗位,初进公司;愿景策略是一种理想主义的领跑策略,需要打理完整专业和积累才能开始的岗位,已经满足公司的需求时。
根据不同职业的优缺点,不同职业类型,其实要应用不同的策略;不同职业阶段,其实要应用不同的策略。
要理解一个感念,有三种重要的视角:显微镜、平面镜、望远镜。
那职业的底层概念:显微镜是个人企业能力需求的匹配、平面镜是我们根据现实而选择跟随还是领步、望远镜就可以看到我们的职业生涯。生涯把职业分成三个阶段:生存期、发展期、事业期。主要区别是我们对于职业需求的改变。
生涯三阶段就像三级火箭:一级加速气氛;二级:获得加速度;三级:调整方向。三阶段只能加速,不可跨越。
每个抱怨都有正面的意义,抱怨的背后有良好的起点,通过抱怨可以理解自己的需求。
老师提到:“焦虑和目标最大的区别是,焦虑是无方向的,目标是有方向的。”我在想焦虑跟抱怨也一样,也有正面的意义。焦虑是一种情绪,是在追求某个东西而还没有达到时产生的东西,这是人类的本性,可是我们应该怕的不是焦虑本事,而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的焦虑,而此时此刻的焦虑正是证明你在往一个未知的领域前进。